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记者 董瑞丰)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9日公布,清华大学的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北京大学的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奖金各100万美元。
据介绍,施一公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而获奖。RNA剪接的异常可导致多种人类疾病,但在施一公的研究之前,剪接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没有得到阐明。
潘建伟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而获奖。近年来,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学方面的创新技术,并利用基于光纤和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成功实现量子保密通信,未来有望带来一个连接中国和世界各个角落的实用量子通信网络。
许晨阳的获奖依据则是“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这位“80后”科学家发展了极为可观的理论和突破性技术,解决了代数几何学中很多不同领域的重要问题, 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大陆企业家和华人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于2016年成立,每年评选一次。该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作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希望通过奖励能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得主为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和香港大学的卢煜明。
科学·生命·家国——施一公的三个维度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代表性人物之一,施一公从回国之日起就引人注目。而今,他是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学家极为坚定的科学梦想、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量子追梦人”潘建伟:科研雄心在祖国“一飞冲天”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利用去年8月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研卫星“墨子号”,潘建伟团队近期连续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三个国际科研重大突破。他的“量子雄心”,在祖国的创新热土上,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