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科学·生命·家国——施一公的三个维度

2017-09-08 18:46:4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题:科学·生命·家国——施一公的三个维度

新华社记者孙琪、鹿永建

“我的时间是以秒计算的。”施一公曾这样对记者说。

争分夺秒的施一公,归国已经十年了。

作为国家首批“千人计划”代表性人物之一,施一公从回国之日起就引人注目。而今,他是中科院院士、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首位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科学家。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透过重重的光环,是一位科学家极为坚定的科学梦想、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科学“境界”: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2007年下半年,40岁的施一公告别普林斯顿,回到清华园。

施一公回国后,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学科独立实验室从40多个增加到了100多个。同时,他的学生一个个在国际生物学界崭露头角。

2017年夏,曾经受教于施一公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一职。她不是去当学生,而是去当老师。从中国顶尖实验室走出的学者,登上世界顶尖高校的讲堂。

两年前,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杭婧两篇阐释生命大分子剪接体结构的文章,以当期封面的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震惊学术界。杭婧知道,成功的背后是老师施一公近乎苛刻的标准。“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她说。施一公的学生闫创业、万蕊雪谈及导师时,表示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大的学术能力“又尊敬又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个人奉献科研到带好一支队伍,“海归”施一公的科学梦想已经进入“第二境界”。

  生命状态:“满足”与“不满足”

施一公从事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非常高深,平时不苟言笑。但他在谈起自己的个人经历时极为朴实和诚恳。

“我是在驻马店小郭庄长大的。2012年清明节回驻马店,我们五十几个小学同学聚会,有三个同学已经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太幸运了,他们还‘拴’在驻马店,没有走出这块土地,是我占有了他们的机会。”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