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2日电 题:深矿井里的17年人生:没有阳光和信号 却有踏实与坚守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夏军
伸手不见五指的矿井里,没有阳光、没有信号,只有震耳欲聋的铲运车的轰鸣声,潮湿的石壁上贴着“405”标识牌——这里位于地下405米。
党的十九大代表黄文宣在此坚守了17年,42岁的他是黔桂交界大山深处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里的矿工。5000多个日日夜夜,黄文宣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8个小时,从井下采矿铲运机司机到全国劳动模范,凭着踏实与坚守,他在平凡岗位上正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无怨无悔地付出,井下矿工成全国劳动模范
铜坑矿是一家国有企业矿山。曲曲折折的矿井隧道,如同一座迷宫。瘦弱的黄文宣穿着长靴,在坑洼积水的矿井里勘查。前方偶有碎石落下,“轰”的一声,黄文宣顺着灯光照过去,“有些地方不能走,我要每天勘查确保安全。”
地下400米,阴暗、潮湿,偶尔能见到微弱灯光,机器作业声音震耳欲聋。从塔山英雄团所属的部队退伍回乡的黄文宣,在这里当了15年的铲运车司机。
采场作业区是新开凿的一条狭窄巷道,噪音、粉尘、废气积压。上车前,黄文宣全副武装,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口罩,背上应急装备,开着略显“笨重”9米多长的铲运车,在狭窄的矿道穿行,将矿石运出。
柴油发动机所产生的巨大声音在狭窄的巷道内回响,车子排出阵阵热浪和粉尘。在作业区里5分钟,黄文宣全身冒汗,口罩让人呼吸有些困难,沾满汗水和粉尘的矿工服又粘又重。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整个矿道里都是机器的轰鸣声,铲运车来了又回,周而复始。“每年要下井310多天,每天工作8个小时。”黄文宣说,工作一整天,都是一个人,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在井下呆久了,会忘了时间。
井下有简易食堂,挂着“405井下食堂”的牌子,这是整个矿井唯一能见到大片光亮的地方。但为了更快出矿,黄文宣每次吃饭只花半小时,便立刻回到黑暗中的岗位上去。
“每天都有固定出矿任务量,一刻也不能放松,否则就容易懈怠。”黄文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