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访95岁抗战老兵:住着五十年的老屋 只想过平淡生活

2017-09-02 19:00:51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那会儿他们驻扎在山林里,气候湿热,到处都潜伏着毒虫蛇。士兵们经常戴着头罩,半夜在黑暗中悄悄训练,两个钟头下来,汗流浃背,“压根就没有什么休息不休息的”。

时隔七十余年,他还记得第一次“打鬼子”的情形。那是某天的破晓,一日军小队悄然前来,偷袭中国远征军,打死了好几个抗日士兵。训练许久的曾德发,开始端起枪,跟着战友一起冲向入侵者,消灭了这个100多人的日军小队。

“当时并不害怕。那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根本由不得你,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敌人赶走。也没有想家,都说古人征战几人回,那会儿从没想过能活着回来。”95岁的曾德发坐在家里老旧的木椅上,流着泪对央广网记者说。

“遵纪守法,勤俭勤劳就好”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德发四处漂泊,接着复员,在1951年回到了家乡。

回家的那一天,面对离家八年、生死未卜的儿子,父母哭得不像样,嘴里只有一句话:“回来就好。”

他跟村里人一样,参加生产队,耕地务农,勤勤恳恳,后来结婚生子,两儿一女,一天天长大。为了养活一家子,曾德发经常忙完地里的活,就一个人跑到山顶挖竹笋,再挑出去卖,腿脚总被割伤,“辛苦得很,没享过一天清福”。

尽管家徒四壁、食不果腹,但比起战乱的年代,他对这种和平的日子,已经十分满足了。这让他形成了“隐忍”的性格。

即便家庭贫困,常被人“看不起”,曾德发依旧忍气吞声。他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分守己,善良做人”。“我们只要遵纪守法,勤劳勤俭就好。拼命地干活,到时生活好了,别人就不会看不起我们了。”

“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这些年,女儿出嫁,大儿子也成家立业,妻子去世,留给他的,只有那间昏暗的老屋子,和一个精神状态不好、到了花甲之年仍需要他照顾的次子。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总是开水煮着青菜,就是有油,他也舍不得放。

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这都是命,由不得我”,日子就是这么一天天熬过来的。

直到2015年,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带着慰问和粮食找到他时,曾德发才激动不已,情绪一直波动不大的他,那天哭了。“真的从来没想过他们会来,都七十多年了,谁会记得这个。”曾德发说,他从未如此开心过。

他开心的,不只是有人对其施以援手,生活有了改善,还有一种久违的、被尊重的感觉。一旦有志愿者上门慰问,曾德发总是忙着倒水,招呼客人,嘴里老是来回重复着“很荣幸”、“很感谢”、“没办法报答”这几句话。

“我们来这儿,不是帮助您,而是报答您的。”当志愿者提及他在战争中的付出,曾德发总显得很谦卑:“我只是抗战中的一颗螺丝钉而已。”志愿者的前来,是他“这些年最开心的一件事”。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平平淡淡地过完剩下的日子,“活着最好”。

  对话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秘书长罗亚君

央广网:目前该公益组织找到的抗战老兵有多少?

罗亚君: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是2013年成立的,但在2009年就已经有关爱抗战老兵网了。截至于目前,我们找到并建立档案的抗战老兵有6400多位。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为95岁,年纪最高的113岁。八年间,已经有不少老人陆续离世。

央广网: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老兵的?

罗亚君:寻找老兵依赖于分布在全国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他们会在当地寻找老兵,有的甚至进行“扫村”。目前网上注册的志愿者有4万多名了,真正活跃的也有1000多人。

找到人后,我们就会根据志愿者记录的老兵口述内容,经由历史专家、军事爱好者和学者组成的审核组进行审查、核实,确认无疑后就会给没有档案的老兵们建档,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救助方案、实施救助。

央广网:关爱抗战老兵公益组织给他们提供了哪些帮助?

罗亚君:我们找到的老兵,有三分之一非常贫困。他们像曾德发爷爷一样,生活艰难,晚景凄凉。我们通过“抗战老兵助养行动”这个项目,每个月为贫困的抗战老兵发放500元的生活救助金,直到他们离世。

部分老兵有些迫切想要实现的愿望,例如医疗救助、房屋修缮、重返战场、回到老家等,我们会通过“老兵心愿”这个项目,尽量帮他们实现愿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央广网:这些公益基金的来源有哪些呢?目前能够满足老兵们的需求吗?

罗亚君:关爱老兵的公益基金的善款,80%是来自网络公益平台的众筹,20%是企业捐助和个人的大额捐款,目前的筹款情况能维持基本救助项目的开展。

但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关注抗战历史,关爱抗战老兵,去了解七十年前的那场战争,也关注那场战争中幸存的抗战老兵,了解他们的牺牲、付出与现状,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识来路,知归途。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