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永远的红军

2017-08-29 09:18:1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南昌8月29日电 题:永远的红军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胡锦武、余贤红、李天启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年龄最小的95岁,最大的已经107岁。

这是一群不老的传奇:他们身上,有对死生的坦然无畏,对信仰的坚定纯粹,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军。

在江西赣南,记者寻访了十多位健在的老红军、红军失散人员和老苏区干部。在和他们对话时,我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源、历久弥新的人格力量。

“红军是我们大恩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心灵深处的红色记忆

98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廖月英已卧病在床多年。在赣南大山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她,听闻有人来采访她当红军的事,愣是在儿子儿媳搀扶下爬了起来,精神出奇的好。

廖月英是赣州市宁都县蔡江乡罗坑村人,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932年,年仅12岁的她跟随哥哥参加了红军,专门负责给大山里的游击队送信。

“山里有豺狼、野猪,我就拿棍子东敲一下、西敲一下。为了躲避敌人搜查,我还把信藏在牛粪下。后来,部队对我进行过嘉奖。”老人注目远方,高兴地向我们述说着。

老人说,她爷爷是游击队员,外公在长征中牺牲,在自己生完小孩不久,丈夫也去参加了革命,后来也杳无音讯。

“这可能是母亲唯一还清楚的记忆了。”廖月英73岁的儿子龚发富说,老人年事已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大多数事都没了记忆,唯独当红军的事念念不忘。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如是问道。

在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我们见到了102岁的钟祖鉊。苏区时期,村里16位钟氏同宗兄弟结伴参加红军,13位成为烈士并绝户,最后回来了3位,至今仍健在的只有钟祖鉊。

80多年来,每天起床后钟祖鉊做的第一件事,是拄着拐杖从卧室走到厅堂,向挂在墙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行军礼。

关键词:红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