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著名文物专家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

2017-08-25 10:51:34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当时是土木结构,梁架是木头的,墙都是夯土的,夯土就地取材。黄河流域有很厚的风成黄土层,把黄土加压夯实,最省工料,而且坚固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现在做考古工作,有的时候会遇到几千年前的夯土,还是挺硬的一块。所以《诗经》上就讲了,周文王修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老百姓来干,没多少天就干完了。要是石头建筑那就不行。这又说明在这个方面,中国更是注重实用,又省工省料又实用,注重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更务实一些。

再比方说无论西方东方都得吃粮,吃粮得先种庄稼,种庄稼头一步得耕地。耕地用犁,汉朝有犁,罗马也有犁。犁头叫犁铧,光一个犁铧只能在地上开一条沟。中国却在犁铧后面又安了犁壁——一块弧形的铁板,这样使犁铧耕起来的土块顺着犁壁的弧度翻转过来。翻过来有什么好处呢?底下那个土是生土,生土不接触阳光、空气,它的肥效低,如果翻过来,接触阳光空气后就慢慢变成熟土了。年年这么耕,年年这么翻土,田地肥沃的程度就提高了。罗马的犁没有犁壁,翻不了土块,只能够横着耕一次,再竖着耕一次,把土块弄碎了完事。

再比方说播种。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画家画的播种,还是一个人拿着种子这么一撒,叫撒播。撒播后长出来的庄稼不成行,下一步要锄草、要中耕就很费事。而中国在当时发明了耧车,就是专门用于播种的一个工具,播下的种籽长出来又均匀又成行。将来中耕、锄草、收割时都很方便。

粮食外边有一层壳,可以用臼啊碓啊把它碾压一下,把米外面那个壳弄开,弄开以后米粒和稻糠还是混合在一起的,还得给分开。在罗马,是拿大簸箕到山坡,顺着下降气流使劲簸,风一吹就把糠吹跑了,底下就剩下米粒了。中国在当时是用扇车,我们以前在老式的磨坊里面还能看到,把粮食倒进去,用曲轴这么一摇,扇叶往外吹风,吹出来的都是糠,下边留下来都是米。这就比在山坡上拿一个大簸箕簸省事多了。

所以从农业这一环节上来讲,当时汉就有很多东西很进步。

不光这个,比方说织布。织布的时候,先得纺线,《诗经》里说了,生了个女孩叫弄瓦,男孩叫弄璋,这个瓦不是指瓦片,而是指纺轮,它是个圆的,中间有根棍,一捻就把麻缕捻成线了。这个东西全世界都用,可是后来汉代人制成了纺车,产量和线的质量都大为提高。罗马就没有。光纺线不行,还得织布,中国那时候有斜织机,而且有脚踏板,用脚一踩,比方说经线,一三五或二四六,就可以提起来,从而通过这个间隙穿过纬线,将布织成。前几年在成都一个汉墓里面还出土了提花机,说明汉朝的织机已经很进步了。而那个时候西方它还是一个垂直的织机,要加花就得拿手往上编,很费事。

关键词:文化文物震撼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