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团校合一:破解戏曲人才荒

2017-08-24 05:41:58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目前,传统戏曲尤其地方戏曲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一方面艺校面临“招生难”,另一方面艺校的毕业生又存在“就业难”。“招生难”遇上“就业难”,戏曲人才培养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曾经,传统戏曲之所以兴盛,除了有市场需求大的原因,就人才培养而言,“学徒制”的培养方式,让学戏的孩子从很小就能得到师傅一对一口传心授式的教育,同时,戏曲学徒平时都生活在剧团中,他们既是师傅的“学员”,又是剧团的“员工”,耳濡目染之外,也有机会学以致用。即便这样,从当学徒开始,往往也要学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师。

而今天的戏曲艺术教育,中专不过短短三年时间,大学本科也不过四五年,而且教学上很难做到一对一的口传心授。虽然学生毕业时拿到一纸文凭,但其三五年中究竟学到了什么,真不好说。这也是一些院团宁愿花重金挖成熟的演员,也不愿接收艺校毕业生的原因。

正是因为认识到戏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于2002年组建了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决定走“团校合一”的人才培养路子。

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由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副校长、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担任。如何培养成批的戏曲新人?景雪变提出,艺术教学要走教研与实验、创作与演出、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路子,着力打好“阵地战”,即“培养一批,就要收获一批;收获一批,就要成就一批;成就一批,就要扎根一批”,走出了一条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按照团校合一的思路,学生们平时是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的学生,演出时就是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的演员。老师们在课堂上是老师,在舞台上则是学生们的搭档。戏曲教育中,向来有百学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的说法。在演中学,在学中演,成为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

不仅如此,团校合一也让剧团像个大家庭。演出中,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老师们会把年龄小的孩子抱在怀里。景雪变的家更是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一些重要剧目都是在她家里得到传授强化的。慢慢地,车上、饭桌上、办公室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的课堂。渐渐地,景校长也成了孩子们眼中的“景妈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