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走进最早的“紫禁城” 发现“最早的中国”(2)

2017-08-12 13:07:0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以71岁高龄率队赴河南调查“夏墟”,大约也是带着这些问题出发的。此后,便掘开了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第一铲。

出河南偃师城区往南,沿洛河向西不远,就是二里头村。村南,一座有些老旧的楼院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驻地。从院内楼顶四望,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形成一个三角,将一片高地包围,这里便是二里头遗址。

正值盛夏,二里头遗址发掘工地暂时回填,地面上的玉米已经开始拔节,长出一人多高。谁也不曾想,这块3500多年前留下的无字地书,让三代考古人,历经58年持续发掘、不断破译。

“多数考古大发现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郑州商城,但偃师二里头是个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说。1959年,徐旭生在豫西调查“夏墟”时,在偃师二里头村的麦田里看到随处可见的陶片,且遗址颇为广大,他推测这里可能有一处古代都邑的遗址。

当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当时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小分队进驻二里头。

58年来,中国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犹如一个体量巨大又深不可测的宝库,历经数十次发掘而屡有重大发现。

“二里头是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许宏津津乐道于一个又一个牵动人心的发现。

二里头宫殿区东边的大路,上个世纪70年代曾钻探出100多米,因麦田浇水中断,一放就是几十年。1999年,许宏扛起了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大旗,拿起前辈记录,他“发掘”到了这条线索,继续追探。

听到一个老乡抱怨他家地里的麦子一直长不好,许宏很兴奋,“这很有可能是沉埋地下的大型基址夯土引起渗水不畅导致的!”一钻探,居然发现了宫殿区北边的大道。

“中国最早的十字路口”被发现了!随后,考古队追探出“井”字形大道,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几达20米,相当于现代公路四车道。

就这样,串糖葫芦似的有了一系列新发现,原本星星点点的遗迹分布图上,画上井字形大道、宫城城圈后,这座3500多年前的大型都邑的布局清晰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