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阐述中国方案 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4)

2017-08-12 08:57:0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三、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方式

精彩的内容要引人入胜,也有赖于良好的形式和载体。阐述好中国方案,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同样需要创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方式。

第一,中国话语与各国声音相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国的合唱。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不是中国的自说自话,而是中国话语与各国声音深度交流的开放性成果。中国话语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但也注重寻求与各国话语的共通和兼容。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经济政策、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的“容克计划”、越南的“两廊一圈”构想……各国的战略中都包含了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等核心内容,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通过对共通性的挖掘和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而它作为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亦将彰显。同时,中国不垄断对“一带一路”话语的解释权,而是给沿线各国预留充足的解读空间,在开放对话中不断完善自身。

第二,大格局大战略与小人物小故事相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与成果。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表达传播既要显其“大”,也要见其“小”;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温度;既能发人深省,亦能激励人心。在新疆享受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便利的果农、在巴基斯坦山区饱受缺电之苦的小学生、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码头工作的当地青年、在埃及苏伊士经贸区上班的纺织女工、在印尼承建雅万高铁的两国工程师、在第三方市场携手开拓的中美企业,在西班牙学习足球的中国少年,在非洲推广网络的中国企业家,在丝路沿线讲述中国故事的体坛巨人……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都正因“一带一路”建设而受益或改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能生动易懂地诠释“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内在属性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推进原则,使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借助多元化国际化人性化的载体。“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地域广阔、主体众多、内容广泛。相应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传播表达也可以借助影视、书籍、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各种载体。例如,纪录的方式既是浓缩的时空,也能超越一时一地的限制,是转译成本较低、理解难度很小、信息含量巨大、国际接受度极高的动态语言。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长安到罗马,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马可·波罗远渡东来,从新亚欧大陆桥到中欧陆海快线……丝绸之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能在此错落有致地一一呈现。对于广大普通民众而言,“一带一路”的愿景阐释需要具象化,成果展示要有现场感。优秀的影视作品能让人突破自身地域、经历、认识和语言的局限,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存在与影响,形成“天涯共此时”“环球同此凉热”的生命体验。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时可以记录“一带一路”沿线人们的生活、工作梦想和命运变化,让全球观众了解中国方案带给世界的改变,展现不同国家不同人物的共同命运。

我们需要通过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的方式,阐释中国方案、传播中国声音,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故事,从小屏幕推向大银幕,从小剧场走向大剧院,从报刊发向移动端,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传播方式,提升各国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接受度,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和软力量建设。(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上海市委党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