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85%的户外音乐节都在亏损,可为何越来越多的主办方涌入这一市场?
最近几年,户外音乐节如雨后春芛般涌现,但除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音乐节外,多数呈亏损状态。
此外,主办方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屡遭吐槽。
每年在五月扎堆来袭的户外音乐节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些年轻人例行参加的盛会。今年的五一小长假,不少音乐节举行的如火如荼,如上海的草莓音乐节,太湖的迷笛音乐节……
华晨宇在上海草莓音乐节上演唱
如今,参加音乐节已不再是摇滚乐迷的专利,而成为了一种全民参与度极高的休闲娱乐方式。
音乐节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传统唱片行业的衰落,越来越多的音乐公司将目光转移到了音乐现场演出领域,尤其是音乐节市场。
另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听音乐日益成为人们减缓压力、慰藉心灵的方式。
同时,消费升级时代的来临,特别是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对音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艾瑞发布的《2016年中国在线音乐行业研究报告》,90后已经成为付费音乐的主力。
音乐节市场的强大潜力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音乐节品牌。数据显示,2007 年,国内音乐节一共只有 24 台。2009之后,音乐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全国共举办了148台音乐节。2015 年由于上海踩踏事件,获批音乐节大量减少,全年只有 110 台。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据相关报道,2016年音乐节再次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共举办200多台。
然而,音乐节的“遍地开花”却难掩多数音乐节亏损和主办方管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多数音乐节亏损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盈利的音乐节还不到15%。
从事音乐节策划的许先生表示:“说白了,多数音乐节都是在赔本赚吆喝”。究其原因,音乐节的亏损是由票房收入不理想、制作成本日渐攀升和“黄牛”猖獗等三方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
票房收入不理想
尽管如今音乐节的收入来源已不再局限于票房收入,品牌赞助、直播版权分销和衍生品的销售等也是主办方获得收入的渠道。但是票房为主要收入仍然是目前比较合理的营收模式。
通常票房不好的音乐节最后都会亏损,比如2012年的成都大爱音乐节,6000万元的高投入换来300万元的惨淡票房,亏损了5000多万。
更多的中小型音乐节由于观众太少,损失惨重,沦为昙花一现的“一次性”产品。
尽管如此,主办方也不会轻易提高音乐节的票价。从经济学的角度讲,音乐节门票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大幅降低人们参加音乐节的需求,导致门票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音乐节的大部分受众是在校大学生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可支配收入不多,为了保持对这些人群的持续吸引力,各类音乐节的票价也设置的相对较低。
就迷笛音乐节来说,虽然单日票价由2004年收取的10元上涨到今年150元的网络预售票价,但是相对物价水平和制作成本的上涨幅度来说,该价格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迷笛音乐节票价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