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外交战场上的转变:钱其琛《外交十记》拾萃

2017-05-10 20:36:0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本文原发于2009年2月1日

原标题:外交战场上的转变:钱其琛《外交十记》拾萃

《外交十记》 钱其琛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年10月 48元

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从事外交工作20多年,退下来后于2003年7月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写成书籍,定名为《外交十记》,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记录了我外交部门按照邓小平同志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发扬周恩来总理开创的大国外交风范,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折冲尊俎,夺取斗争胜利的秘辛。

本文不拟全面介绍本书的丰富内容,只选取了其中若干反映事物本质的精彩故事加以转述,与读者共飨。

“扯皮”的意义

1982年,中央委托钱其琛为中国政府特使,在北京参加中苏两国政府就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磋商。对手是被苏联视为“谈判高手”的副外长伊利切夫。首轮磋商,针锋相对,翻来覆去,各说各的,没有大的进展。但互相摸了对方的“底”。

次轮磋商于1983年在莫斯科举行。期间与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的交锋颇具意味。他担任外长达27年之久,经历苏联五代领导人,被称为“不倒翁”。也有着一副西文人所说的“扑克牌面孔”,面无表情,又十分好斗,因而得了“说‘不’先生”的绰号。他在磋商中大骂一通美国人,然后“教训”中国应该同苏联还是美国建立何种关系。钱其琛回答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美国进行过长期的较量,比任何人都有资格知道如何同美国打交道。令葛罗米柯一时语塞。

此后,中苏两国政府的特使每年都举行两轮政治磋商,但直到1986年第八轮政治磋商,仍没有就消除双方关系中的“三大障碍”问题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虽然是相互扯皮,达不成任何共识,但扯皮也有其意义,它比互不往来要好。而扯皮多了,交往就慢慢多起来了。“扯”到1985年10月9日,小平同志会见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时指出:消除“三大障碍”首先应从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这件事做起,并提出中苏举行高级会晤的设想。经过十二轮政治磋商后,两国终于在1989年举行高级会晤,从而结束了几十年来的不正常状态,建立起政党的国家关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