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药交中心61种救命药断供背后:原料药价“上天” 成品药价“入地”
每经记者 金喆 每经编辑 宋思艰
破伤风抗毒素、葡萄糖注射液……这些为人熟知的药物,在广东药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东药交中心)5月2日发布的一张清单上,被标注为“急(抢)救药品”。不过,它们列在这张清单上的原因,是因为企业“断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列在“断供”清单上的急(抢)救药品共61个品规(指药品规格,如剂量大小、剂型等),而整个清单显示,有多达1004个品规的药品断供。
“救命药”,为何断供?
中成药原料成本上涨大
“广东是医药大省,中了标谁想丢掉生意?企业不是不愿做,而是不敢做。”面对记者的采访,曾任广东一家老牌药企董事长的李云(化名)直言,不是企业不想做生意,而是生产成本与中标价格的倒挂情况让企业没有生产动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药企不愿买单、中标后不供货的例子在各地屡见不鲜。2016年5月,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就曾对未按合同供货的806个品规的药品进行公示,并明确指出若公示期结束后未按时供货,将被取消该品规两年内在广东省的入市交易资格。此外,福建、辽宁、宁夏、甘肃等多地也曾公开点名药企存在中标不供货的情况。
湖南省药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黄修祥此前曾对记者表示,广东作为药品消费大省,医疗机构采购量很大,如果药企能够拿下这个市场并存活的话,在全国其他省份赚钱的能力都不会太差。
辛辛苦苦成功中标,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上百家药企放弃广东市场又有什么隐情?记者联系了近十家“断供”名单上的企业,除了其中两家认为“断供”是由于配送企业的原因外,其余企业受访人士均将焦点指向了生产成本。
李云告诉记者,药企供应药品不及时或者未供货主要有两部分原因:第一,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涨幅过大;第二,原料药被垄断现象严重。他表示,药品采购中标价格理论上很科学,参考标准有周边重点省市的平均价、入市价和议价,但由于药品的经济活动有滞后性,中标价格参照的往往是过去四五年的数据,但生产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成本却是逐年上涨甚至翻番。再加上新版GMP标准认证、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企业对车间、产品的升级改造,也推动了药品成本上升。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