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恐怖分子欲发射导弹 “翼龙”无人机摧毁发射车

2017-04-08 14:01:40    解放军报  参与评论()人

王明亮教授。

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李屹东。

无人机飞行员陈永超。

原标题:天下谁人能识“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架无人机,在不同视角下,却有不同面目。你看,在军事专家眼中,它是即将颠覆传统战争的空战“幽灵”,不怕死,不怕累,会团结还高智商;在设计师眼中,它是迎来创新发展之春的“明星产品”,战时尖兵,平时工兵,处处可用;在飞行员眼中,它是代替自己升空的“斗士”,人机合一,心神相牵,不离不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架无人机

军事专家看无人机如何参战

四大“人品”颠覆传统战争

■空军指挥学院教授 王明亮

无人机无人驾驶,因此被冠以“无人”,但它其实具有多重有人驾驶飞行器的运行特征和功能,故而,“似人非人”才是“无人”的真正内涵。而正是“似人”与“非人”的两重性,及其衍生出的“不怕死、累不死、讲团结、高智商”的四大品质,似人非人胜有人,赋予了无人机颠覆传统战争的强大能量。

“不怕死”:重新定义“歼敌”

无人机“无人”,因而具有“不怕死”的品格,貌似最忠实履行战场使命的“亡命徒”。人们研发无人机最原始的动因,就是运用其在高危环境中执行任务,避免飞行员伤亡或被俘虏的风险。

1973年到1975年,美国空军出动无人机对防空网密布、有人侦察机不宜前往的区域执行多架次侦察任务;1982年,以色列将2款诱饵机派上战场诱敌,上演了一幕精彩的空战版“草船借箭”;目前,美国空军正在推进“忠诚僚机”项目,计划将退役F-16战斗机改造成无人攻击机,与有人驾驶作战飞机混合编队,在空袭中打头阵、当尖兵,专门摧毁压制敌防空系统,为有人机“踹门开道”。

战争以“消灭敌人、保护自己”为基本原则。在冷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乃至现阶段的信息化战争中,人始终是“战场有生力量”的主体,是一线搏杀的中心,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排兵布阵、战法运用,均基于人、围绕人,同时又受制于人,莫不追求最大程度杀敌、最大程度避损。

无人机替代人成为一线搏杀的中心,具有远超过人的可损耗性,彻底改造了以人为中心的攻防套路。从理论上讲,攻方可以无顾虑地投入力量,遂行亡命式的“无节制作战”。防御方将陷入即使大量消灭敌一线兵力也难以削弱敌战斗力的巨大困境!

面对日趋无人化的未来战争,人们将不得不对“战场有生力量”进行重新定义,为“歼灭敌人”设置新的标准,并随之订立新的攻防规则。

“累不死”:重塑作战节奏

有人机靠飞行员驾驶,续航力要受到人的生理极限的巨大制约,巡航时间一般以8小时为限。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之时,美军8架B-52从本土远程奔袭伊拉克投射巡航导弹,又返回本土,途中经6次空中加油,共耗时35小时,创下有人机不着陆飞行最高纪录。不过这样的作战,在空战历史上仅是个例。

在大多数作战中,战术飞机单机一次出航时间为4至5个小时,要保持战场上空持续监视和作战,必须每日组织多次兵力接替。同样受制于航时,集中兵力组织大规模空中战役,每日行动波次只能2至3个,存在长时间的间歇。

大中型无人机,航时一般达到8小时以上,若经空中加油,留空可超过50小时。美国海军一份2007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勾画了X-47B由夏威夷海域的航母起飞、飞抵台湾海峡上空执行任务、再返回夏威夷的行动景象,设计滞空时间达25小时。

“累不死”,使无人机可以完全打破传统作战节奏或周期,实施一种“无间歇”作战,持续连贯施压,令敌毫无喘息之机,被累垮拖垮。

“讲团结”:开创“无缝作战”

无人机的价值,不仅是平台的,而且还是体系的。目前各国对无人机的开发和应用,绝不仅仅当做一种新型平台,而是更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系节点,发挥其多用途功能,多平台集群组网,构成集侦、控、打、评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作战体系,对敌实施精准作战。

美空军最早提出无人机“蜂群”作战概念,并进行了3架F/A-18超级大黄蜂战斗机投射微型无人机的“蜂群”作战试验。我国工业部门,也同步展开了蜂群概念开发。

多架无人机依托战场信息网络集结成群,宛若一个社会团队,精准分工,密切合作,具有团队内部高度的协作性,以及对目标和环境高度的适应性,形成强大的搜索、跟踪、打击能力,令敌藏无可藏、逃无可逃。

2016年,英国一家机构预测:未来在海上部署的无人机群,将在广阔的海域拉开一张无死角的反潜探测网,令敌潜艇无处遁形。

“高智商”:开启精算模式

无人机是一种自运行航空器。在经历了人工遥控、自主飞行控制阶段之后,目前进入到“自主任务控制”的高级发展阶段。

方兴未艾的新一代无人机不仅具有精准的自主飞行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自主作战功能,这种功能甚至呈现压倒有人机之势。近期,美空军进行分布式制空“系统族”概念实验,1架大型隐身飞机与4架中型隐身无人机协同,与有预警机支持的8架F-22空战,取得0∶8的战损比!

人工智能,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穷举所有路数,进而选择最佳策略,具有与人脑智能类似的价值判断与策略判断功能,且在某些能力指标上超过人脑。1997年,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负于超级计算机“深蓝”;2016年,谷歌“阿尔法”在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机大战”中取胜。人工智能“战胜”人脑智能,奥妙在于计算机的形势预判和方案选择变数超过人。“深蓝”每秒可运算2亿步,可以预判12步,而卡斯帕罗夫只能预判10步!无人机“战胜”有人机,同此机理。人工智能赋予无人机的“高智商”,才是无人机的灵魂所在,也是其新质战斗力的根本源泉。

固然,战场搏杀的复杂性、残酷性、可变性,绝非棋艺对决可比,人工智能在可预期未来的发展也无取代人脑的可能。但基于人工智能的作战控制系统特有的精算能力,必将成为未来空战的核心制胜要素。无论是有人作战还是无人作战,都将追求人类战争最高级的制胜境界“算死你”!

设计师看无人机如何发展

三大趋势迎来创新之春

■“翼龙”无人机总设计师 李屹东

近年来,中国无人机产业呈井喷式发展态势,既有像“大疆”一类的微小型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也有如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的“翼龙”等大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迅速发展、快速扩展到国内外军民用市场,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军用高端大中型无人机在中国令人惊叹的高速发展,其实并不是一个独特时间的孤立现象。这背后是我国二三十年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的工业、科技基础。例如,大型无人机设计中有一个要求,就是所有控制必须考虑数据链中断后,能自动处置,确保飞行安全。这个技术,就是在我国数字电传飞行控制、先进导航、综合航电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获得进展的。

当前世界范围内无人机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展望未来,无人机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展。

第一,无人机平台能力持续提升。无人机平台因各自任务特点的差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例如,小型无人机会越来越小,以适应“蜂群”使用需求;而大型无人机可能会越飞越高、或者更快、或者更加机动、或者时间更长……这样的趋势为无人机的扩大应用打下了基础。

第二,无人机会越来越“聪明”。目前受到技术发展的限制,无人机多数还是按人事先计划的任务来飞行和完成任务的,对临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处理能力不足,对周边态势的感知能力、多个飞行器的协同能力等更高级的要求也有很大缺陷。当前,各国、各研究机构都在为无人机更“聪明”而努力。例如,已经有多个研究机构演示了数十上百架无人机的协同飞行,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引入无人机的控制领域。相信无人机的智能化程度会迅速提升。

第三,无人机将深度融入各种应用系统中。高端无人机不是玩具,它必定承担着某些使命任务;它也不会是“独行侠”,必定会越来越融入各种应用系统中。与应用系统的融合程度越高,无人机的作用也越大。例如,未来无人机必定与有人飞机一起执行任务,各自承担各自的任务,而又相互协作、取长补短。这既有赖于无人机任务载荷能力的不断强大,也依赖于系统的智能化、信息传输、人工智能决策程度越来越高。

以使用推动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应用,这在中国无人机行业中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以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的“翼龙”无人机为例,它已经有多个批次产品,装备了多个国内外用户,并且投入了多次实际应用任务中。在国外用户中,“翼龙”无人机参与了多次反恐作战、边境控制、情报收集等任务,飞行时数已达数万小时,保持了较高的出勤率;发射各种武器上千枚,命中率保持在90%以上。同时,“翼龙”无人机也经受住了沙漠高温、高寒大风、高原起降、山区地形、海洋环境等多种严酷条件的考验。

“翼龙”快速反应和高强度持续作战能力特别突出。在一次作战行动中,3架“翼龙”在连续7天内,每天24小时执行战区封控任务,成功控制了战场的发展,为其它作战力量的部署赢得时间。还有一次,“翼龙”无人机发现有恐怖分子正对“飞毛腿”导弹进行加注,几分钟后即将发射。操作员马上用无人机所携带的空地导弹对“飞毛腿”导弹发射车进行攻击,摧毁目标,避免了损失。

“翼龙”无人机在国内外的应用,不但改变了用户对中国产品的认识,也改变了用户的作战方式。这些战例的积累,对“翼龙”和其后无人机的改进、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无人机发展的春天正在到来。

飞行员看无人机如何操纵

千里之外“人剑合一”

■空军某部无人机飞行员 陈永超

“听说,你小子现在坐在空调房里,动动手指就把活干了?”以前一起飞的战友一见面,笑着擂我一拳:“是不是就和打游戏一样?”

面对这一连串问题,我只能“呵呵”了。

我,是一名空军飞行员,确切地说,是一名穿飞行服却不戴飞行头盔的无人机飞行员,操纵的是全军首款察打一体无人机,攻击-1型。它实现了飞行中“发现即打击”,航时长、成本低、可持久对地侦察和火力打击,为空军在近地支援等作战领域赋予了全新的能力。

6年前,我驾着战鹰升空,眼镜蛇、俯冲、横滚、跃升……杀敌于九天之上;如今,我驭“龙”千里之外,与我的无人机心神相牵,侦察、打击、评估……制敌于方舱之内。

改装以来,我和战友们操纵无人机完成了多次全军重大演训任务,并常态化担负战备值班。2015年7月,新疆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兄弟部队的同型无人机紧急起飞,及时传回了灾区的信息。作为受阅装备,它也首次参加了抗战胜利日阅兵。

如果说,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那么无人机飞行员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合一”。

走进地面方舱,熟悉的场景扑面而来:航空座椅前,显示屏与操作台静静等待着我。不同的是,无人机翱翔千里之外,前视摄像头和侦察设备,实时回传视频图像。面前四个显示屏上,不断更新着200多组参数,我通过这些数据在脑海中感知它的空中姿态,就如同身处飞机之上。

无人机飞行并不是一个飞行员的单打独斗,而是几个席位操作员攥指成拳、形成合力。通常我和战友多人一机。换班的时候,下一个飞行员会提前进行适应,确保衔接完好。

无人机飞行可是个细致活,往往需要两倍于飞行的时间来准备,以确保任务执行的完好度。组训则更像一条闭合链路,环环相扣,链路上的每一名官兵都是关键的节点。飞行前,机务官兵要调试设备、打通链路;地勤官兵要和飞行员进行任务协同和模拟飞行;飞行中,地勤官兵完成链路监控和情报收集,配合我们共同完成任务。

就像没有升到过云层之上的人,无法想象出更多的词去形容翱翔天际的鹰隼一样,当你真正成为一名飞行员,你就会知道,天空远没有儿时梦想中那么美好。无人机飞行员更是。就像电影《善意的杀戮》中讲的一样,虽然不用短兵相接,但看着有生命的目标在显示屏中消失,真的是对内心的极大考验。残酷的考验要求我们的内心格外强大。

大漠黄昏迟。不远处的机库旁,夕阳下的战鹰静静伫立。我的无人机在飞,就是我在飞。

人剑合一,只为以戈止武。

(姚春明、胡尔根整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