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在中国,去杠杆主要是企业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的问题。在技术上,实际上可以用现有的优良资产填补,或者杠杆率太高的时候可以通过资产或者负债的调整让其降下来。但李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防止它七八年又发生一次,如果体制、机制没有解决的话,每到一个周期国家就需要去一次杠杆,最终可能会把中国经济拖垮。
他认为,这次去杠杆,虽然必须在金融上采取一些措施,包括债转股等,但更主要的是把产生高杠杆、高债务特别是不良债务的根源基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让国企改革有一个决定性的进展,否则类似的问题还会周期性出现。
谈到货币政策,李扬称,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稳健、中性。中性的实际含义就是偏紧,这样的政策是基于对整个形势的判断。现在的金融泡沫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大,过去国家偏保增长,现在则是挤泡沫,把防范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今年1至2月,银行贷款增长扩张很厉害,近期控制了一下,作为整个过程来看,现在还不是非常紧。
另外,他还表示,美联储近期加息影响到美元汇率和利率,也是中国货币政策变动的一个考量因素,这也是对实体经济的一个约束,让其更稳健。
谈到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李扬表示,尽管目前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均已放开,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还在路上。
在他看来,要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做三件事。第一,资金的供求关系由市场决定,进而利率的风险和期限机构也完全由市场决定。理论上说,中国的储蓄长期大于投资,而最终决定利率的是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那照理说中国应该是长期负利率,或者说比当前更低的利率,但中国的资金供求是有管制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畸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国际金融界目前普遍认为准备金制度是行政手段。所以,必须解放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才能形成市场化的均衡利率。
第二,要能形成基准利率。中国的基准利率(政策利率)是哪一个?李扬笑言,哪一个都像基准利率,但也都不算。所谓基准利率,要与其他利率有平滑的联动关系,它一动,别的利率也动。但中国的现状是,这个利率动,其他利率不一定动,即我们的利率产品也是分割的。这当中,就涉及到部门间的协调和交涉,比如财政部门主管的短期国债和央行主管的Shibor。
第三,货币当局自身的调控手段要市场化。中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控方式,是央行宣布调整,随后金融机构就按照调整后的利率记账,这更多地是一个会计记账手段,是再分配手段。而美联储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方式,是先宣布目标区间,随后用买国债的方式逼高利率水平,到达目标区间后就停止,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控。
谈到房地产调控问题,李扬称,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没有一次房地产调控是成功的,说明一直就没有做对。
一直以来,我国调控房地产的依据都是价格,但在李扬看来,价格高或者低根本没有什么问题,调控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价格上。他建议要回归到房地产的本质,回归到其作为人民必需品的本质,这样的话,调控就应该要出台一些可能影响价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