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胡耀邦与李昭:“挚爱之情不改”

2017-03-11 22:40:4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胡耀邦与李昭:“挚爱之情不改”

本文原发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年12月

言传身教

胡耀邦一生清廉正直,光明磊落,李昭同样严于律己,他们二人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家人。正是这榜样的力量孕育出了让世人敬仰的良好家风。

胡耀邦崇尚勤俭节约,喜欢吃米饭,每顿饭就是一小碗米饭,两小碟菜,其中一小碟炒菜中有那么两三片肉,余下的主要是辣椒和豆豉之类。胡耀邦穿衣也很简朴。在家时,夏天穿个圆领汗衫,冬天穿一件旧灰色毛衣,5粒纽扣还不一样,因为有的扣子是后来配的。

李昭不尚浮华,拒绝一切不属于她的虚荣。有一次在上海参观纺织科技展览,有的记者为了让她说话,发表意见,一直捧着录音机跟着她。摄影记者为了更多拍到她的照片,把她围得寸步难行。后来,她无论去哪儿都拉着毛纺专家戴秀生作“挡箭牌”。1983 年,《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金凤要采访李昭,李昭说,我一个老太太,平平常常,采访什么?有什么好写的?她把毛纺专家戴秀生介绍给金凤,请金凤多写大知识分子、大专家。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报告文学《一个女工程师的道路》就是采访戴秀生后写成的。李昭这样做,是她的性格和人品使然,也是胡耀邦思想言行对她无形的影响。

胡耀邦当了党中央主席以后,特别注意家人、亲属在外面的影响。198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前夜,他紧急召集了家庭会议。他把在家的人都叫到小客厅,郑重地对大家说:“中央可能要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除此之外,他还让秘书给浏阳老家挂电话:不准敲锣打鼓庆祝他当了党中央的领导人;不准挂他的像;不准修缮他家的老房子;不准他的亲属来北京找他办事……

其实,“不准搞特殊化”是胡耀邦的家规,这在他当总书记以前就开始执行了。除了李昭自觉自律,不搭乘胡耀邦的便车外,4个子女同样也没搭过他的便车。据为其开车的师傅回忆,有一年春暖花开时,满妹想跟车出去玩,被胡耀邦狠狠地批评了。一位长期在胡耀邦身边工作的同志说,胡耀邦、李昭对子女和亲属的要求,严格得近于苛刻。李昭的小儿子胡德华关心妹妹的学习,希望父母在妹妹考大学时找找人,胡耀邦不仅没找人,还上了纲,批评他说,为这种事找人的思想是腐朽的世界观,不要说共产主义,连进化论都不知。胡耀邦有句名言,在他那里要特殊化,走后门,没有!要马列,有!

除此之外,他们二人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由于革命的需要,胡耀邦和李昭把在延安出生的二儿子(刘湖)托付给刘世昌。当时,就对刘世昌说:我们感激你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来领娃,我们说话算数,娃,你养大了,就是你家的娃。解放后,刘世昌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决定让刘湖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去北京上更好的学校。因此,他把孩子的身世说明了,孩子也同意回亲生父母身边读书。刘湖回来后,胡耀邦和李昭不止一次教育他,要他不要忘记陕北父母的养育之恩。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胡耀邦和李昭受到冲击被打倒,但他们多次对孩子们说:你们受到家庭的牵连,父母连累了你们,但你们的父母是清白无辜的,没有干过任何使党和国家丢人的事情,你们的父母问心无愧。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干出格的事,不要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事情。他们告诫孩子们,无论是你对你们的父母还是对别人,无论是对待名利,还是对待功过,都要实事求是,历史是最公正的法官。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因病在北京逝世。48年的革命伴侣,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李昭与胡耀邦的这份真挚之情早已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之中,他形犹在目,音犹在耳,话犹在心。深夜,在北京会计司胡同的一盏台灯下,李昭和泪写下了对胡耀邦的深深思念:“独秀红梅随冬去,落絮细雨泪无声。人生自古谁无死,忠魂丹心慰后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