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井冈山脱贫礼赞: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4)

2017-02-27 21:10:21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卢琼芳在自己的“农村e邮”服务站点内展示当地特产井冈红米(2016年2月2日摄)。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卢琼芳于2015年毕业后就回到井冈山下七乡家中。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在井冈山东上乡,贫困户林铁良从五十里外的深山中搬到集镇,用两万元就买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新房。同时,通过在集镇工厂打工,他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搬到这里不但住得舒适,收入也提高了!”他说。

此外,井冈山还通过全力推进安居,实现户户有其屋,通过落实兜底政策,实现人人有保障。

“井冈山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率先脱贫,还要为全国脱贫攻坚探索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新路,在新一轮脱贫奔小康中当先锋、占前列。”井冈山市副市长兰胜华说。

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井冈山率先脱贫摘帽的力量之源

伫立在井冈山朱砂冲林场行洲村一栋古朴的老宅前,时光仿佛凝固。

房檐下,单字一尺见方的标语——“红军是为劳苦工农谋利益的先锋队”,虽历经近90年风雨,仍清晰可见、遒劲有力。

十五个大字,穿越时光,始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最朴素的精神。

临产前一天,张玉珍还在整理贫困户脱贫的材料。39岁的她是长坪乡计生办主任,同时也是一名扶贫干部。为了让帮扶的5户贫困户如期脱贫,直到怀孕六七个月,她还坚持每周下村一次。

“干部勇于奉献的干劲,群众身上自强不息的韧劲,返乡创业人员饱含家国情怀的闯劲,共同孕育了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硕果。”井冈山市委农工部部长巫太明说。

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一户红卡贫困户的信息卡挂在家门前(2016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一户红卡贫困户的信息卡挂在家门前(2016年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一村选派一个书记,一个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扶责任人”。井冈山建立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的“321”帮扶责任机制。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可以到幼儿园接自己,我的爸爸却不在。”面对女儿视频时的困惑和埋怨,江西省农业厅派驻到井冈山新城镇排头村的第一书记罗军元常常眼含热泪。

翻开罗军元的工作日志,除了3年帮扶计划这样的“大事”,还密密麻麻记录着在村里经常要做的“琐事”。这些事小得太不起眼,却温暖得让人心动:搜集24个贫困户的“微心愿”,“一个电饭煲、一个老人手机……”,让农业厅的同事认领;“一日捐”,就是农业厅的同事每人捐出一天的工资,用于走访排头村里的困难户;重阳节,为24个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一床棉絮、一个暖手袋……

罗军元兴奋地说:“‘微处发力’让百姓待自己就像朋友一样,能够和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井冈山干部群众身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在荷花乡高陇村,贫困户梁清香自强不息的故事感动了十里八村。49岁的梁清香既要照顾截瘫的丈夫、多病的公婆、抚育年幼的儿女,还要下地种田。

“快顶不住时,就躲在屋里哭一场,哭完后,继续干活。”从下地种田、上山种树到养猪养牛,梁清香一点点改变着家庭贫困的现状。站在新建的三层砖瓦楼前,梁清香告诉记者,为了盖这栋房,她花了整整12年,每隔几年积攒了一点钱,就盖上一层。“不能事事都靠政府,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扛。”

关键词:返乡创业脱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