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转为中科院院士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资料图
姚期智资料图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央视记者帅俊全)
李政道(左)、杨振宁(中)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右)向他们致贺。(新华社)
1957年10月31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杨振宁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二人均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56年二人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获此殊荣。在此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宇称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
他们的发现得到了吴健雄女士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大,赴美深造,追随名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有此成就。他们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他们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中国人,大批年轻人因他们而走上物理研究的道路。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于1954年提出规范场理论,并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杨振宁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1943年就读国立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1951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因提出“弱相互作用F宇称不守恒”假说,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此外,他在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也有重要贡献。
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主持论坛
姚期智——唯一获得图灵奖的华裔中国人!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把2000年度的图灵奖授予华裔计算机科学家、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姚期智。这是有“计算机世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图灵奖35年来首次授予一位华裔学者,是值得全世界华人为之骄傲的。
姚期智(YaoChi-chih)的英文名字是安德鲁·姚(AndrewC.Yao)。他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去台湾省。1967年在台湾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深造,原先所学专业是物理。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吸引了他的目光,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学科,从而决心放弃原先专业而转到计算机科学上来。因此,在1972年取得令人羡慕的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他出人意料地又来到伊利诺大学研究生院继续学习。伊利诺大学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当时处于美国领先地位。姚期智于1975年在伊利诺大学取得他的第二个博士学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1975~1976)、斯坦福大学(1976~1981,1983~198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1~1983)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从事教学与研究,1986年加盟普林斯顿大学至今。
姚期智对计算机科学技术所作出的贡献主要在计算理论方面。ACM在授奖决定中指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众多贡献是根本性的、意义重大的,其中包括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和通信复杂性。最近1/4个世纪中姚期智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覆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姚期智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最早的论文之一《寻找最小生成树的O(|E|loglog|V|)算法》一文就引起轰动,因为学术界原先认为,寻找最小生成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的下界是O(ElogV),而姚期智的论文证明这个极限是可以打破的。在姚的这一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近20年的努力,人们终于设计出了寻找最小生成树的线性时间算法。
在数据组织方面,人们历来以为排序表(Sorted Table)是一种良好的结构,在其中检索信息有最快的响应。姚期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只在少数特定条件下才成立,而对于允许有任意信息编码的表而言,在排序表中检索信息的效率远不是最佳的。他的研究结果在《表应该被排序吗?》一文中发表以后,人们对信息应如何有效地存储在认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该文为后来出现最佳概率化哈希模式和字典实现方式奠定了基础。姚在该文中所采用的证明方法则被称为“Cell Probe”模型而被广泛应用,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分析与设计的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期智对伪随机数生成理论的诸多贡献集中反映在他1982年的论文《活板门函数的理论和应用》中。在这篇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中,姚期智先证明了著名的BlumMicali发生器所产生的随机数实际上是伪随机的,并由此导出了在随机数生成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随机性和难度”的折衷。论文还首次定义了“计算熵”(Computational Entropy)的概念,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出了一系列有关定理和推论,推动了密码学的发展。而姚期智自己则在1986年的论文《如何产生和交换秘密信息》中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称为“健忘的电路模拟”的密码技术,利用这种技术能秘密而可靠地计算出任意函数。
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通信复杂性的研究成为姚关注的一个重点。他在这方面发表的论文如《电路和通信复杂性的近期进展》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经常被其他论文引用。姚期智为通信建立了基本模型,提出了分析方法,从而使通信复杂性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和意想不到的应用。
姚期智近期的研究集中于量子通信和计算。量子计算是以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器件为基础、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计算技术,它不但能降低传统计算技术的计算复杂性,还能解决一些传统计算机根本无法处理的问题。姚期智在DARPA/ITO的资助下,已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若干成果,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论文,如《Quantum Bit Escrow》、《Quantum Cryptography with Imperfect Apparatus》、《Security of Quantum Protocol against Coherent Measurements》等。
在此次荣获图灵奖之前,姚期智在1996年获得以算法设计大师克努特(Donald Ervin Knuth,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命名的首届克努特奖。去年4月,姚期智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教学部院士,他也是我国《软件学报》(英文版)的副主编,曾到祖国内地参加学术活动。
姚期智的夫人弗朗西丝·姚(Frances F.Yao)也是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华裔科学家,他们是志趣相投的一对伉俪,曾联名发表许多研究论文。
姚期智,祖藉湖北孝感,1946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幼年随父母移居台湾。
1967年,姚期智毕业于台湾大学获物理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深造。1972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75年获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86年至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Wiliam and Edna Macaleer工程与应用科学教授。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