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连续多日的雾霾散去,天津滨海新区迎来2017年首个蓝天。
原标题:让百姓树立信心看到希望(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孙秀艳寇江泽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4日09版)
受极端天气及污染物排放总量过高等因素影响,2016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范围空气重污染过程,引发社会强烈关注。除了大气污染,水体、土壤的污染治理,同样关乎百姓生活质量,是民生热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解决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核心的环保工作,去年有哪些突破,存在哪些问题,新年又有何打算?在1月1011日召开的年度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期间,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优先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污染问题
去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Ⅰ至Ⅲ类水体比例同比明显增加
记者:大家非常关注环境质量改善的问题,去年一年,这方面的情况怎么样?
陈吉宁:生态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我们要坚决守住民生底线,优先解决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消灭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减少大规模重污染天气、湖泊水华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污染问题,让老百姓树立信心、看到希望。
过去一年,我们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联动。2016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0%,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Ⅰ至Ⅲ类水体比例同比明显增加,劣Ⅴ类断面比例也有一定的减少。
但另一方面,冬季采暖期的大气污染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入冬以来,全国多地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重污染雾霾天气,北京等地启动红色预警,多地污染物浓度数据“爆表”。
这其中有气象条件持续不利的客观原因。2016年是强厄尔尼诺现象的次年,全球普遍出现异常气候,很多基本解决雾霾问题的发达国家也接连出现重污染情况。进入10月后,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冷空气不活跃,温度、风速、逆温层等气象要素均达到历年最差,刚刚过去的12月更是我国1951年以来同期最暖。天不帮忙,人就要更加努力,就要采取更有力度和针对性的措施。
记者:去年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来之不易。在重污染天气袭来时,环保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陈吉宁:为了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统一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及时组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会商,强化应急响应措施,强化督查督导,实施区域应急联动。从近几次重污染天气过程来看,京津冀地区实际空气质量好于预测的污染程度。根据专家的评估,污染最重时,北京、保定、廊坊等地通过实施应急措施,PM2.5浓度下降达75100微克/立方米,降幅在15%25%之间。可以说,这些应急措施有利于污染物浓度“削峰”,减少了重污染对群众健康影响。
环境治理不能靠突击蛮干来解决,但一些地方环保工作急功近利
不计成本、方法单一,搞一刀切,给推动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要把功夫用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