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理副总理接踵到此 释放了什么信号?
冬天很冷,上海很“热”。这一周,总理、副总理都在沪上考察调研。
自2013开始,李克强每年都考察一次上海自贸区,今年是第四次。刘延东也来到上海,她调研的主题是科技创新。
长安街知事APP发现,总理连续多年多次考察了上海自贸区。
2013年3月底李克强赴上海考察时,还没有自贸区。恰恰是那次考察在国内催生了“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崭新事物——半年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2014年9月,李克强二赴上海考察。当时媒体刊出总理冒雨撑伞登高俯瞰的照片,配题为“上海自贸区1岁啦!”。
时间又过去一年多。2015年11月,李克强刚结束在马来西亚的访问,夜航回国参加中东欧领导人会议。在如此密不透风的“克强节奏”中,他邀请中东欧领导人从苏州乘坐高铁前往上海,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考察上海自贸区。
今年,刚刚参加完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的李克强,再次来到上海自贸区考察。如今,这一“改革高地”不仅从最初28.78平方公里扩大到今天120.72平方公里,更在全国复制出10块“改革开放试验田”。
总理为什么如此重视“自贸区”,在他的施政方略中,这里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2013年总理的那次考察,点透了自贸区的要义:“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由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显而易见,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正是激发当前国家经济活力的“关键一招”。
自贸区,全称叫做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是扩大开放重要形式。而“试验”二字,则有浓浓的改革意味。很多小伙伴会问,这里的改革,要改什么呢?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的一个重要问题。上海自贸区的成立,让“负面清单”这个原本生僻、专业的词变得全社会几乎妇孺皆知。这个词,就生动地归纳了政府该管什么,市场该做什么?
李克强每次到自贸区考察必提“负面清单”。他说,负面清单实际上支撑着政府的责任清单。所谓“责任清单”,体现的是“法定职责必须为”。相应的还有“权力清单”,即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即开展了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负面清单很快成为自贸区经济活动中“法无禁止皆可为”这一理念的形象载体,进而扩展到行政管理体制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