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质检、税务、海关、防务等领域十余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图源:中新社盛佳鹏摄)
原标题:菲律宾之后,这些国家也纷纷“转向”中国
每年的11月,都是东盟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交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东亚合作领导人会议。然而,今年的情况较为特殊,这一活动早在9月初就结束了,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配合美国总统奥巴马因国内大选调整出访日程的需要。可以说,东南亚地区的外交活动基本告一段落。然而,回溯今年东南亚各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南海仲裁结果出来后,东盟各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发现其中的发展脉络和未来倾向,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向。
南海仲裁案结果刚一出炉,东盟大多数国家都发表了各自立场,有些表示欢迎,如作为南海直接当事方的菲律宾和越南;有些比较激进,如认可“先法律后外交”方式解决争端的新加坡。但大多数表述都相当模糊和中性,延续着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中立政策,像是“旁观者”。
也正是如此,在7月底举行的第49届东盟外长会上,有些东盟国家显得比较狂躁,推动最后的联合公报在关于南海问题的部分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或要求,希望以此向中国施加压力。然而,一般来说,这样的联合公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往往是在会议开始前东盟国家间早已达成的一致立场,但对非东盟国家没有任何作用。与此同时,美日澳提前拟好的三方联合声明也显示出相似的负面效应。
然而,随着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会见王毅部长后承认南海仲裁案已经“翻页”,以及系列外长会的其他声明依然基本延续了以往中立性的表述,形势立即急转直下。特别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外交部长关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最终扭转了东盟外长会的话语倾向,让讨论南海问题的整体氛围又回归到理性的路径上。也正是如此,在9月初举行的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南海问题不再是一个热点问题,南海仲裁案实质上已经被扔进了“垃圾桶”。
当然,作为仲裁案的直接相关方,菲律宾新政府的态度转变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杜特尔特不愿指望一纸仲裁结果就能解决南海问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也难以借力,更难以让菲律宾继续直接对抗中国。当然,在此过程中,东盟国家迅速认识到,美日澳等国虽然跳得高、叫得响、闹得欢,但作为域外力量,不仅难以利用仲裁结果得势又得利,而且似乎并不在意是否会伤害东盟大多数国家的感受和利益,无论是对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还是促进本国的发展与繁荣都没有任何好处。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虽然得益于东亚经济增长的总体氛围,受到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国际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总体态势以及建成共同体后出现瓶颈,让这些国家普遍陷入了一种相当矛盾的心态。这些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有限,参与范围更广、标准更高的地区一体化倡议既可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可能伤害本国并不完备和健全的产业体系。因此,东南亚各国领导人普遍将自己的关注重点放在了本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质量提升上,对地区安全形势的关注更多限于本国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上,而不是大国博弈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