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90岁教授制定国人心电图诊断标准 获终身成就奖

2016-11-02 09:50:27  红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谢振武:“绘”出中国人的心电图图谱

90岁的谢教授已经耳背了,85岁的老伴儿刘恕就成为了他的耳朵。

90岁的谢教授已经耳背了,85岁的老伴儿刘恕就成为了他的耳朵。

他们结婚60多年,一起走过了金婚,又过了钻石婚。

他们结婚60多年,一起走过了金婚,又过了钻石婚。

谢教授与自己的两位学生王成(左)、毛定安。

谢教授与自己的两位学生王成(左)、毛定安。

红网长沙11月1日(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 通讯员 魏惊宇 刘祥)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5000多例健康人群的心电跟踪;他的三本著作,成为专属于中国人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他年逾八旬从临床一线退下,一生研究填补多项“空白”,两次获得“终身成就奖”……11月1日上午,在长沙市留芳岭社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家属院,刚刚获得中国儿科医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90岁高龄的谢振武教授和85岁的妻子刘恕依偎着,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成就:填补多项“空白”,制定国人心电图诊断标准

就在上个月,广东省珠海市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谢振武教授被授予中国儿科医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而这并不是谢老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早在200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也给他颁发了一个“中国心电学终身成就”的奖杯。

如果这沉甸甸的奖杯还无法让你感受到谢老为国人健康作出的贡献,他的学生,现任中南大学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的王成教授告诉你,如果你曾经做过心电图检查,其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都是引用的谢老所制定的标准。

王成略显骄傲地告诉记者,在国人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研究领域,目前在国内而言,不论是临床诊断还是论文研究,都是参考自己的老师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及健康体检最常用的基础检查项目之一。但在谢老的研究成果之前,我国的心电图没有中国人的标准,一直沿用国外人资料。“心电图正常标准存在年龄、性别和种族差异,中国人和西方白种人心电图在某些参数方面有差异,完全套用,会出现很多误差。”王成介绍,谢老花了近30年的,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研究的深入及统计数据的丰富,还纠正了某些国外专家对婴幼儿心电向量图变化的误解,打造出专属于中国人的心电图研究及诊疗标准体系。

  过程:花了近30年,跟踪5000多人,手动处理庞大数据

伟大的成就源自于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研究过程。在妻子和学生眼里,谢老所付出的代价,很难再被复制。

上世纪70年代起,谢老开始我国儿童的心电图研究工作,完成了820例从出生到14岁健康婴儿及儿童的心电图系列研究工作,首次大样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电图诊断标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于198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该领域的学术专著《健康婴儿及儿童心电图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开始着手我国人群心电向量图的系列研究,花10多年完成了3287例自出生15分钟到60岁的国人心电向量图的系列研究。于1993年出版了学术专著《中国健康婴儿、儿童及成人心电向量图》,系统建立了我国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向量图的正常标准,针对婴幼儿心电向量图变化机制的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目前已成为我国心电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重要工具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谢老又开展了国人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相结合的系列研究,完成了4322例从出生5分钟至84岁中国健康人心电图的研究成果,之后出版了研究专著《中国人心电图研究及临床应用》,获全国优秀心电著作奖,并被授予突出贡献心电专家称号。

“这三本书,几乎就是谢老一生的缩写。”王成介绍,在没有电脑,更没有数据分析软件的年代,这种大样本的跟踪与统计、撰写这三本书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条件差,都是靠手工测量计算。”王成说,当时是一种特别的“手摇计算机”,写入数据,摇几圈,哔地响一声,结论才出来。“不仅如此,每一张心电图,需要自己从纸上测波形高度、宽度等数据,再逐一的统计、核实,几千上万的个案统计出数据,再算出正常人的数值。”王成说,这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出生婴儿5分钟做心电图,等到了2岁再做,一直追溯十多年,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即使在国外,也没有人做这个工作。

  印象:80岁才退休的“工作狂” 热爱运动的“总教头”

“工作太认真,那时候不常回家,别人还误以为是我们夫妻关系出问题呢,哈哈。”90岁的谢老已经耳背了,85岁的老伴儿刘恕就成为了他的耳朵。他们结婚60多年,一起走过了金婚,又过了钻石婚,说起年轻时的囧事,刘奶奶乐得哈哈大笑。

“他总是想尽办法省时间,好去做自己的工作。”刘恕奶奶是湘雅医院肝胆外科的教授,对医学有着同样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成全丈夫的事业,她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刘奶奶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做研究,谢老常年住在办公室,每周六才回家一次,有时候两周才回一次。这样“同城分居”的家庭模式,一些亲朋好友无法理解,一度传出夫妻关系出问题的流言。

医院中的谢老也是分秒必争,办公室支张木床睡觉,吃饭就在食堂解决,每天埋头计算、整理数据。“我也是医务工作者,和他有默契,所以支持。”看着拼命工作的丈夫,想起那些流言,刘奶奶真是哭笑不得。

但她也有酸楚的往事。1972年—1975年间,刘奶奶随着医疗队去非洲,女儿和儿子只能留给丈夫来管。结果,女儿因为营养不良晕倒了,测出来仅有3克血色素,属于严重贫血。

“他一个儿科专家,自己女儿却贫血晕倒!”。毛定安教授也是谢老的学生,对于老师当年的勤恳,他深有体会。“老师周六上班,要求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我们周六也上班。”他坦言,年轻时自己还因为这样不近人情的“要求”而心生意见;当自己成为博士生导师时,才体会到其中的良苦用心。

王成也感慨道,直到2005年,快满80岁的谢老才从临床一线退下,但他仍关心湘雅二医院儿科的建设,并协助自己继续参与科研工作。

“老师参与研究的课题,今年还发表了论文。”王成坦言,老师工作严谨,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以前有位同学将病例折了个角,谢教授看了后,批评不合格,要求每份病例没有任何细节上的问题。

不过,谢老给人的印象也不单单是“工作狂”。王成翻出老师年轻时的照片,曾经参过军的谢老有着一副英武干净的面庞。“他爱打太极拳,曾经还是我们医院的太极拳总教头,对太极拳的各种派别都会。大概也是因为热爱运动,让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仍然有着比较健康的身体。”

采访的最后,刘恕奶奶凑到谢老耳旁,让他跟记者们道别,已经不太能走路的谢老还试图站起身来相送,不禁让人感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