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分级诊疗制度雏形显现 理顺混乱诊疗秩序成难点(1)

2016-10-27 01:40:05  经济参考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多地分级诊疗制度雏形显现理顺混乱畸形的诊疗秩序成难点

如何改变大医院看专家难、住院难,小医院门可罗雀、资源闲置的局面?如何建立科学布局、合理分流、高效运转的医疗服务体系?记者在北京、上海、青海、陕西、福建、江苏等地采访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颁布以来,各地纷纷将分级诊疗作为推进医改的重要乃至关键环节,创新举措、健全保障,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符合社会需求和卫生规律的分级诊疗制度在各地显现雏形,并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举措,群众在就诊便捷度、服务针对性、费用负担等方面切实收获改革红利。

百姓看病合理自愿“下沉”

记者采访发现,群众在基层就医意愿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满意度回升,就医理念开始转变。

伴随着政策和资源向基层、向边远农村倾斜,各地基层医疗设施和水平明显提升。江苏省启东在“十二五”期间投入320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彩超、DR、全自动生化仪等医疗设备,建设了269个标准化村卫生服务站,原本简陋的诊疗环境大幅度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软硬件优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在江苏镇江市,社区卫生机构由政府举办建设、医疗集团一体化管理,在硬件建设、专家坐诊、人员带教、信息互联等方面对社区进行协作帮扶。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栾立敏说,门庭若市不再只是大医院的“专利”,中心每天门诊量四五百人。“我们有近400种西药、近500种中药,完全可以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

去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8450多万人次,超过全市门急诊总量的三分之一,接近三级医院诊疗总量,特别是承担了全市老年人门诊总量的58.6%。据卫生部门测算,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诊查费减免与药品零差率政策,“延用处方”药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居民门诊均次自付平均可减少7.03元,医保基金总体上也能节省支出。

71岁的镇江市世业镇居民吕明强说:“以前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去市里,现在老毛病、小毛病都在家门口解决了,设施不赖看病便宜。”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陈桂美告诉记者,医患彼此熟悉,居民们没事就来量量血糖血压,和医生护士聊聊天,不少老年慢性病患者爱到中心“串门子”。

基层接得住,医院舍得放,双向转诊“生锈的齿轮”开始转动。记者在多个省份调研了解到,随着三级、二级医院和卫生服务机构协作加深,出现重病患者上转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向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回归的趋向。

北京市在38个医联体内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截至去年10月底,上转患者共计146357人次,下转患者24502人次,派出专家4884人,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1134人。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说,基层医院的患者可以在社区看到“大专家”,也能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大医院,手术做完后再转到基层医院进行康复。

  多重举措理顺诊疗秩序

在改革进程中,各地纷纷以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等为抓手,推出多类举措逐步理顺混乱、畸形的诊疗秩序,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与利用。

慢性病先行、家庭医生签约,柔性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向基层双回归。上海市明确将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与优质服务,吸引签约居民在社区首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 1 1”签约,居民在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表示:“我们希望用几年的时间,从老年人群起步,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使大部分人群都能进入分级诊疗体系,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

12全文  2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