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资料照片
原标题:民间考察队称长江中发现疑似白鱀豚踪迹
专家︓确认白鱀豚需图片视频证据
本报讯(记者 高宝燕)近几日,长江发现疑似白鱀豚的新闻被疯狂传播。报料来自一支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考察队,他们自称在长江安徽芜湖段考察时发现“疑似”白鱀豚。昨日,赶赴现场求证的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生李永涛表示,发现“疑似”白鱀豚的那天他不在考察船上,次日他在考察船上时未发现目标;民间考察队负责人宋奇多次翻看船上的行驶记录仪,也表示没有发现任何白鱀豚痕迹。
“疑似”白鱀豚究竟从何而来?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弄清来龙去脉。
考察队员惊呼:“白鱀豚!”
1日,20余名来自北京、江苏、湖北等地的民间志愿者从安徽安庆出发,乘坐4艘船,同行的还包括上海电视台、当地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以及专业、业余摄影师,他们分别在长江江西九江一侧和安徽一侧寻找白鱀豚。
4日上午9时22分,考察队租用的两艘渔船从铜陵荻港镇出发,进入黑沙洲洲头辅航道1公里时,开在前面、靠东岸行驶的2号船上,考察队员惊呼:“白鱀豚!”该队员称,发现左前方300米左右处有一头尖嘴、灰白色的动物跃出水面。接着,又看到在渔船左侧第二、第三次出水,然后瞬间消失在长江水流中。
现场无人拍到照片或视频
宋奇通过微信向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专家王克雄报告了这一发现。王克雄研究员告知,要有图片、视频为证据,声呐可以作为辅证,才能让公众确认这次“发现”。也就是说,如果这3个基本依据都没有,仅凭目击和口述是不足以让公众确认的。
兴奋过后,考察队经反复确认,现场没有任何人拍到照片或视频,船上的行驶记录仪也没有留下相关信息。
随行摄影师:拍了一个浪花太像白鱀豚了
“我更多只是看到一个个浪花(我们在航行中看浪花太多了),当时我拍了一个浪花太像白鱀豚了,我不敢随意发布,在科研机构未下任何结论的情况下,就大张旗鼓地发布,这是在拿这次活动当儿戏……这样会造成不良国际影响。”一位随行的摄影师表示。
多年从事鲸豚研究的于道平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生态所教授、农业部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国际动物学会会员、农业部濒危鲸类专家组成员、环保部评估中心水生动物评审专家,他在微信群中提醒大家,该江段航运少,风浪中白鲢比较多,容易误判,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行。
所谓哨啸声是船上铁锚和缆绳摩擦发出
针对有考察队员言之凿凿说听见了白鱀豚发出的哨啸声,于教授进行了科普:正常情况下,白鱀豚是靠声呐回声定位进行联络,人耳听不到这种声音。于教授说,只有在清晨、傍晚四周寂静时,才听得到它出水时的呼吸声。而考察船轰鸣声声,白天江段环境声音也嘈杂,应该很难听到。
另一位考察队员在微信上称,他开始也听到这种声音,最后发现是船上铁锚和缆绳摩擦发出的。
“疑似”白鱀豚的新闻很快被某些电视台播出。一位考察队员看后质疑:发现“疑似”白鱀豚是一、二号船所在位置,但播出的视频引用的是三、四号船方向的图片,不知何意。
链接>>>
白鱀豚处于“功能性灭绝”
来自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学科组的学术报告显示,功能性灭绝不是灭绝。其真正的含义是,该物种少量存在但不足以繁衍下去。如果要保持大型哺乳动物在野外生存千年,它能够繁衍后代的个体数量应该在500头以上。也就是说,即便今天的长江中还有白鱀豚个体生存,恐怕也不能延续这一物种。
中科院水生所鲸类学科组负责人王丁研究员表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规定,确定一个物种的灭绝,必须连续考察该物种的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内,没有发现该物种存在才是灭绝。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鱀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头;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1997年再次考察时,只发现17头。2006年曾组织7国科学家联合考察、2012年大型长江科考,沿长江岸逆流而上、顺流而下,都没有发现白鱀豚,由此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