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最美野长城”调查人员:所谓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图)(1)

2016-09-24 05:14:00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调查组专家称,修复工程采用三七灰土做外壳,这层外壳平均12厘米,将会风化消失。新京报记者刘子珩摄

调查组专家称,修复工程采用三七灰土做外壳,这层外壳平均12厘米,将会风化消失。新京报记者 刘子珩 摄

原标题:“最美野长城”调查人员:“被抹平”说法并不准确

调查组成员透露,“最美野长城”修缮工程采用三七比例灰土,三五年后会风化

新京报讯(记者刘子珩)昨日,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绥中县“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一事调查评估。经过现场勘查,调查组专家成员之一付清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所谓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一文9月20日在网上传播,文章配图显示,该段长城如同路面。

9月22日,调查组专家成员付清远接到任务,第一个到达辽宁省绥中县调查。

联合调查组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绥中县文物局,以及四家施工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组成。

看过施工设计图并到现场了解后,付清远告诉新京报记者,所谓“被抹平”并不准确,“该段长城因损毁严重,维修前就没有城垛和女墙,按照原状修整,原始长城就没有青砖,石头都没了。”

据其介绍,维修该段长城所用工艺为归安加固,即稳固结构为主,使得长城结构安全即可,并不修补破损残缺部分。

“不是非要恢复原貌,这是救命工程,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付清远说。

根据《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表面用石灰勾缝,内里用毛石干插填充”,并“用散落石块尽量补齐……一块新石不用”。

《修缮方案》还提出,“对顶部残存素土海墁重新拍实,再用三七灰土补充一层拍实,平均厚度12厘米。”

三七灰土按照三分白灰七分泥土的比例调制,这12厘米的三七灰土,就是最后呈现出“被抹平”的景象。

付清远告诉新京报记者,再过三五年时间,这层保护壳就会风化,长城将露出石块。

“我们修复要这个效果就行了。”长城上疾风劲吹,他指着一块已经风化,露出石头的斜坡对新京报记者说。

修缮属“原状修整”

绥中县小河口村的很多村民依然记得2013年至2014年大修长城时的情景,那时他们作为工人,参与其中。

在修缮前,小河口长城一片断壁残垣,住在山脚下的村民对此都有深刻印象。

“长城塌了一半,砖头缝隙里有韭菜,以前放羊时去过。”一位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

锥子山长城在201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长城需要经过从县文物局向国家部委上报的完整程序。

在国家文物局工作至退休的付清远介绍,完整的过程是,县文物局上报计划至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上报方案至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审批方案,调整以后根据方案报出预算,财政部最后审预算,下拨专款。

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在2011年12月出台相应修缮方案,《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由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完成。

根据该方案,“本次城墙修缮属于‘原状修整’工程”。在设计原则上,提出了“不改变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以及“对文物建筑最少干预”两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