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络媒体走转改:8090后新长征路上的举旗手(2)

2016-09-20 11:08:17  中国网信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记者王佳勇迫切询问贵州省内的科技发展情况。(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冯慧文,是一位90后。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红色路线的采访活动,采访时的她总是冲在最前线,一边录音一边奋笔疾书,记下她能捕捉到的所有关键信息。她坦言之前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只限于书本,如今亲临此地,听到讲解员的介绍,看到留存下来的革命影像,她体会到情感的共鸣才是最好的催化剂,能帮助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一站的长征故事。当坐上长途大巴转站下一目的地时,她总会望着沿途的山洞和高架桥出神,她说:“途经的地点建设得越好,反倒越能想像当年红军是在何种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战斗,这种感受非常强烈。”

人民日报客户端记者冯慧文仔细聆听黎平会议纪念馆中的讲解。(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人民网贵州站记者王钦,虽是一位90后,但做记者已经3年。在贵州站启动仪式的媒体见面会上,王钦首个提问,着重关心贵州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在娄山关的藤编一条街,看到一件纪念遵义会议的藤编作品,他亲自解答了自己最初的疑问。“把红色文化与智慧元素结合,依托小小的青藤揉进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这真是一种情怀!”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通过接触这些特色工艺品而了解红色文化,正是一种传承。重走花茂村时,他由衷地感叹:“作为90后,我对长征的了解只能来源于书本和他人的讲述。这两年走基层,我亲自感受了当年的上山难,下地难,一踏一脚泥;又亲眼见证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华丽蜕变。作为新闻从业者,基层一线就是我们要走的长征路,我们要将这里的有声有色,表达得有血有肉!”

人民网贵州站记者王钦在媒体见面会上首个提问。(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68岁的老知青赵阿姨对身为90后的新华网记者陈俊松说道:“我想以后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一遍长征路。”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这一路走来,陈俊松已经切身感受到贵州饱含的“红色气质”了。谈起他心目中的长征精神,他认认真真地细数了三点:一是不畏艰险,勇于牺牲;二是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三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就像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所写的那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他看来,长征精神能否传承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是否会好转,有没有盼头。在一路采访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人心最是关键。“人心齐,泰山移。看到当地人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随即想到赵阿姨对我说的,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我越发相信,凭借这股齐头并进的力量,当地人民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要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传递给没能亲临现场的读者们,希望他们也能看到国家的变化,人民的幸福。”

新华网记者陈俊松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采访前来参观的老人。(中国网信网陈舞阳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中所喻,早已超越了80多年前那场战斗本身的意义,它已是革命先驱对一支年轻队伍的期盼和召唤。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是80后、90后年轻一代网媒人应当肩负起的责任。新长征路上的旗帜依然鲜红飘扬,扛起来,我们始终在路上。(中国网信网陈舞阳)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