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有些历史纪录片热衷掘坟盗墓故弄玄虚(1)

2016-09-16 11:49:43  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纪录片如何介入历史

从《历史的拐点》谈起

张同道

人民日报》(2016年09月16日08版)

近年来,有些历史纪录片迫于收视压力,热衷于掘坟盗墓,故弄玄虚,缺乏历史资料支撑,将历史纪录片拍成了三流电视剧,同时也不乏在历史言说与大众接受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的优秀之作,为历史纪录片拓展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新空间

中华五千年产生了诸多丰富与曲折的故事,从个体命运到民族兴亡,从人生悲欢到王朝更替,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最近播出的5部、26集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与关注一朝一代、一人一事的选材方式不同,它从中国历史提取5个节点,并以戏剧化方式再现出来,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创作理念与美学形态,从而引发一些思考:纪录片如何介入历史?

纪录片介入历史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其一,复原历史,尽力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不随性发挥,也不任意评判;其二,表达历史,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载体,诠释人性,表达情感,演绎传奇;其三,反思历史,以今日视点重新观照历史、评判历史,以历史启迪当代。

《历史的拐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诠释中国历史的5个拐点:商鞅变法、汉匈之战、澶渊之盟、下西洋和甲午战争,正是一部反思历史纪录片。影片深入历史的节点即孕育性的时刻,企图揭示中国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因。如导演所说,拍摄此片的目的在于“为了更有力地把握我们民族的方向、世界的未来,希望启发观众从历史的玄机中找到生存的智慧。”这部纪录片不仅希望成为一部精品,更期望启迪人生、启示当代。人们或许对这5个节点的选择有不同理解,但无法否认此片的思辨特性。编导在阐述中说:“叙事上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同时加入引人深思的议论。回避流水账似的历史记录,而是在夹叙夹议中,升华具有思辨性的观点。”

作为大众传媒产品的纪录片不能无视观众期待戏剧故事与影像奇观的愿望。情景再现因此成为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方法。《历史的拐点》正是一部全本情景再现的纪录片,主要场景都由演员出演,时间愈早便愈以表演为主。《甲午战争》尚有确切的历史遗迹、档案和照片,前4集几乎就是再现加采访。尽管历史纪录片可以像电视剧一样讲故事,但最重要的是真实,即便放大戏剧性瞬间,所采用的材料也必须有文献依据,不可随意虚构。这是纪录片与电视剧的根本区别,也是纪录片不可替代的价值之所在,它不能为娱乐观众而歪曲历史。《历史的拐点》建立于历史文献基础上,史书记载、专家讲解、遗址以及流传至今的民俗为其历史性进行背书。其中,纪实段落为纪录片增添了生活质感。《商鞅变法》讲到山西高平一带民间小吃“煮白起”,当年这些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裔将豆腐视作白起肉放在水中滚煮,将蒜泥生姜捣烂视作白起脑浆,以此诅咒秦国将军白起的屠杀暴行。《下西洋》里泉州人称为蚵壳厝的房子,正是郑和下西洋的产物这些海蛎壳是船队当年从非洲回国时捡来压空舱的。这些纪实场景不仅激活了历史,也连接了历史与现实。

此外,即便是纪实段落的情景再现,历史纪录片所遵循的美学原则也不同于电视剧。从受众心理看,电视剧追求沉浸式传播,让观众进入历史情景,把演员当作历史人物;历史纪录片追求间离效果,通过采访、文献和纪实段落把观众从历史情景里抽离出来,情景再现只是一种表达历史的手段。从叙事方式看,电视剧追求跌宕起伏的戏剧结构、复杂丰满的人物个性与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重在烘托气氛,片段式、非连续性地再现历史故事的主要轮廓和细节,而不是完整、连续地再现。从视听表达看,电视剧叙事采用多景别,通过对话、音乐、音响等视听元素,塑造一个封闭的虚幻时空;历史纪录片情景再现则突出镜头的使用,以画外音替代人物对话,并以音乐、音响烘托气氛,营造的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因此,全本情景再现的纪录片是思想与美学的融合,给观众以人文震撼或真相揭示,而不仅仅是娱乐观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