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上半年21城GDP负增长 甘肃嘉峪关-31%居首(名单)(2)

2016-08-18 10:53:23  第一财经网    参与评论()人

本届政府最大的三个经济战略:自贸区、“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都重点支持福建了。特别是泉州在智能制造方面优势并不突出,竟然成了“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地方试点,中国工程院的同一批专家一边编制《中国制造2025》一边帮泉州做《泉州制造2025》,国家政策的偏爱显而易见。

在这一轮“新常态”经济增长中,福建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各种优惠政策和国家投资滚滚而来。2015年和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能够执沿海各省份的牛耳,并非偶然。

海口经济的优异表现也和国家战略有关,主要就是南海开发。海南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南海开发的基地,新设立的负责管理南海诸岛礁的三沙市也归海南管理,大量的国家战略资源也就接踵而来。

作为海南省会,海口拥有海南最大的港口,是南海开发大宗物资运输的支点。南海开发是个大战略,可能持续数十年,现在只是起步,将来的强度和力度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海南未来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

自力更生,谁是中国经济新未来?

如果说以上三个城市主要倚靠国家战略支持的话,深圳、杭州、重庆、长沙的优异表现则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

1.深圳,“甩开北上广”

除了厦门,深圳在副省级城市中是表现最好的。核心就是它的前海金融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结合的非常好。中国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就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凡是能把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做好的城市,就必然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

在上一个十年,也就是2003年到2012年这个期间,深圳经济的表现并不算突出。因为上一轮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在这方面没什么优势。

2003年的时候,一篇叫做《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红遍网络,那时候很多人觉得深圳作为改革开发特区的作用已经发挥完了全国都已经全方位对外开放了,还拿深圳这个特区来作什么?

2008年的时候我参与过深圳政府委托的一个发展战略课题研究,当时深圳的危机感还是很强,觉得要想跟广州竞争,还得寄希望于港深一体化,借助香港的力量。

但是等到国家经济切换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战略取代投资拉动战略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之后,深圳很快就恢复了信心,已经有人喊出“甩开北上广”的口号了。

港深一体化什么的深圳已经不感兴趣,广州也没法跟深圳比了。在创新能力方面,北京上海其实也不如深圳那没有活力。上海是金融中心,但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北京金融科技创新都有,但因为是首都,官僚主义的作风总是有影响的,真正颠覆性的创新不太可能在北京出现。

这样一算下来,深圳就从新找回来自己的定位,它这个特区不再是“开放特区”而是“创新特区”,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深圳在未来十年显然还会有更光辉的前景。

我记得2008年的时候,深圳还被大家戏称为“文化沙漠”,似乎那里只是一个暴发户的名利场和农民工的打工地,深圳大学在全国很不起眼,高学历人才并不愿意去深圳。也就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深圳开始斥巨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办分校区,南方科技大学也在2011年开始招生。

一转眼七八年过去了,海内名校北大、清华、人大等齐聚深圳大学城,高学历人才培养已成气候,再无人敢以“文化沙漠”来称呼深圳了。

这正是深圳提前多年深耕努力的结果,也说明一个城市的成功,确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培育支撑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体系尤为重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