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杨永信“电击”过的少年:变得谁都不信 枕头下藏刀(1)

2016-08-15 01:42:19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在部分亲历者们看来,他们在“网戒中心”的经历远比所谓“网瘾”本身来得可怕。

杨永信。资料图

杨永信。资料图

文|刘旭 付子洋 编辑 | 胡大旗

在16岁的付楠(化名)看来,这两年,他无异于经历了一场噩梦。

由于被父母认为“染上了网瘾”,从2014年夏天到今年8月初,付楠被家长三次强制送到位于山东临沂的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以下简称“网戒中心”)。

在这里,他过着近乎军事化管理的生活,接受“电击治疗”。

成立于2006年1月的“网戒中心”,是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即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下设的“特色科室”。中心主任为杨永信,他同时兼任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这里曾一度被无数家长视为“戒网圣地”,杨永信是家长们眼中的“救世主”。7年前的2009年,媒体曝光“网戒中心”背后的暴利和电击治疗等问题。当年7月,卫生部致函山东省卫生厅,叫停“电击治疗”方法。

“网戒中心”和它的掌门人杨永信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

事实上,熟悉的故事仍在这里发生。临沂“网戒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

“网瘾”

付楠第一次被强制送到“网戒中心”,是在2014年夏天。

他当时14岁,7月底的一天,午饭过后,从补习班回家的付楠被父亲强行拉上了车。

付楠的父亲对剥洋葱回忆,他本想一直开到临沂,“但孩子又哭又闹,”最后将孩子送回了家里。

一周以后,父母安排付楠到安徽阜阳“玩两天”,借住在姨夫家中。一天午饭后,付楠出门,被两个人在路边强行架上了一辆车。

付楠坐在后座,两个人按住他。他看到车里有爸爸妈妈。

他问父亲去哪儿。

“下车你就知道了,”父亲说。

付楠的父亲曾反思过这种强制性的行为,甚至认为这种行为是事实上的“绑架”。但他还是觉得,“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么做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是值得的。”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外景。受访者供图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外景。受访者供图

车子开了四五个小时后停下来。下车后,付楠看到一栋五六层高的白色建筑物,随后,他被两个工作人员领进一间教室大小的屋子,里面坐着约20个与付楠年龄差不多的“穿迷彩服的人”。

他们是一群被家长视为“网瘾少年”的孩子。

“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天天不上课,有时候甚至不吃饭,肯定在里面玩游戏啊。”付楠的父亲说,那段时间,自己和付楠“基本上没办法交流”,想要“管孩子”就必定会被顶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