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社科院调查:上海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可能“择校”

2016-07-25 12:42:00  新民晚报    参与评论()人

【新民晚报·新民网】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天(25)公布的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之“子女教育”篇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超半数学生就近入读公办学校。“择校”中,选择非对口公办小学/初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民办小学/初中。

高收入家庭“择校”更普遍

在义务教育阶段,超半数学生属于就近入学公办学校,选择其他公办中小学的近四成,选择民办小学和初中的比例均低于8%。具体而言,在有适龄小学生的家庭中,52.9%的就读学校属于“公办小学,就近入学”,39.9%的就读学校属于“公办小学,择校”,另有7.1%的就读学校则就读于“民办小学”。在有适龄初中生的家庭中,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初中”的占56.8%,选择“择校公办初中”的占37.2%,选择“民办初中”的占6%。

哪些群体更易选择“择校”呢?答案是高收入家庭。数据显示,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受访市民的子女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学校”的比例都逐渐下降,而选择民办学校或其他公办学校的比例呈上升之势。对于家庭年收入在“10万及以下”的组群而言,其子女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的比例分别为77.8%和64.4%;但对于年收入超过20万的家庭而言,选择就近入学公办小学或公办初中的比例则分别为32.9%和45.7%。收入越高的家庭,选择“择校”的可能性越大。

“择校”更愿意选择非对口公办小学/初中

从“择校”的具体策略来看,选择非对口公办小学/初中的比例始终明显高于民办小学/初中。调查者分析,这是因为民办学校的就读费用往往价格不菲,选择其他优质的公办小学/初中的“性价比”可能会更高一些。不过,值得注意是:在选择就读民办小学和初中的家庭中,除了年收入超过20万的家庭以17.7%和17.4%位居第一之外,年收入在“10万及以下”的家庭也分别以8.3%和8.9%的比例稳居第二。由此可见,“择校”并总是“富人的专利”,它也是经济条件稍逊者改变地位的策略选择。

“择校”标准:最看重“教育质量”

对于所有受访市民而言,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56%的人选择最看重学校的“教育质量”,选择最看重“离家近”的占17.8%,选择最看重“学校名气”的占10.5%,选择最看重“学校特色”的占7%,选择最看重“升学率”的占6.5%,而选择最看重“费用高低”的只占2.2%。市民最看重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最不看重的是“费用高低”。调查者分析,市民愿意以较高经济成本换取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仅一成市民特意购买“学区房”

当前,购买“学区房”已成为中小学阶段择校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显示,11.1%的市民曾为了子女进入优质中小学而特意购买“学区房”,88.9%的市民表示无此做法。

不过,购买“学区房”行为在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年收入在“20.1万以上”的家庭中,有近三成家庭特意购买了“学区房”(占28.3%);在年收入为“10万及以下”的家庭中,做出这一选择的比例也达到了11.3%;但是,在年收入为“15.1万-20万”和“10.1万-15万”的家庭中,特意购买“学区房”的比例分别仅为7.2%和6.6%。由此可见,最高收入家庭组和最低收入家庭组均是以房择校的积极参与者,而中等收入家庭则相对“淡然”。调查者分析,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家庭的经济基础更佳,而低收入家庭借助教育改变子女前途的意愿更强。(新民晚报记者 鲁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