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23日电(记者李平)从贵州麻山腹地的“烧炭村”搬到紧邻贵广高铁沿线的农业小镇,从女儿羞于形容“我的家”到搬进新居第一天女儿就邀请大学同学到家中做客……穷苦了几十年的布依族村民岑明富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兴。
今年43岁的岑明富老家位于贵州麻山腹地贵定县关口村破瓦组腰箩滩的一个山坡上。在这个“开门即是山”的岑姓村寨里,居住着8户40名村民,全寨10亩薄田或挂于山腰或坐于河边。“肩挑马驮出行路、烧炭仅够油米钱”可谓这个贫困村寨的现实写照。
“腰箩滩自然寨2008年通电,2015年才修通一条7公里的毛路。靠山吃山的村民几乎户户是‘烧炭翁’,生活长期贫困。”关口村村委会主任罗瑞说。
改变始于2016年贵州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三轮排查和精准识别,‘十三五’期间,贵州将要搬迁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类似腰箩滩的自然村寨6200个,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占贵州农村贫困人口的26.4%,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的13%。”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说。
为让贫困户不因搬迁而负债,贵州严格控制建筑面积、提高搬迁补助标准,其中城镇安置房人均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中心村和移民新村安置房人均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控面积降成本的同时,贵州还在易地搬迁贫困户建房补助标准人均2万元基础上,对于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每人奖励1.5万元;政府则按照人均2万元的标准统一修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小区。
如今走进云雾镇岑明富的新家,94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一厨一卫新房地面上铺就了一层鲜亮的瓷砖,客厅里摆放的新沙发、新茶桌以及墙角处的鲜红荷花,让这个新家充满了喜庆。
“装修费用都是政府出的,现在客厅里就缺台电视机,相信今年可以凭自己努力添购上。”岑明富说,从搬迁小区坐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贵广高铁贵定站,学校、医院、超市就在小区旁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之前比犹如“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如何让搬进来的贫困户住得下、能致富?贵定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陈前波表示,作为贵州省重点农业园区所在地的云雾镇,拥有茶叶、果蔬等30余家企业,常年需要用工近300人,贫困搬迁户只需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同时,安排一地居民同住一栋楼、不时开展社区民族文化活动等,让搬迁户心里有归宿,逐步融入城镇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给深山里的贫困群众带来生活巨变,也给生态脆弱的“烧炭村”带来喘息之机。在赶往腰箩滩村寨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一片较为葱郁的次生林里,夹杂着几块像刮了鱼鳞的光秃山坡,旁边则有几口“烧炭窑”。“关口村42户197人全部搬迁出来以后,‘烧炭村’每年可以减少21亩的森林采伐量。”罗瑞说。
随着旧房的不断拆除,岑明富等人约定禁伐森林烧炭,保护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并准备统一流转经营复垦出来的12亩宅基地和村寨的10亩耕地,通过种植西瓜、草莓等经济作物,让搬迁后的生活更加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