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破壁垒面向基层服务末梢更灵敏 上海群团改革试点持续深入推进,第二批正

2016-07-14 03:10:09  解放日报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彭薇

每周一,29岁的史逸婵都会背个大书包,挤地铁到团市委开办公会。今年3月起,这位曾留学英国的上海青年公益组织负责人有了新身份——上海团市委兼职副书记。去年11月上海全面启动群团改革试点以来,上海持续深入推进工青妇群团组织改革。与史逸婵一样,许多体制外、基层一线的优秀青年,成了群团组织的“新鲜血液”,带来新理念、新方法。

根据上海群团改革试点方案,本市工青妇群团组织目前各项改革指标基本调整到位。7月初,上海启动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市工商联、市科协、市侨联、市残联、市社联、市文联、市作协、市青联、市红十字会等9家群团组织,根据各自的具体实际,制定完善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

7个多月以来,上海工青妇各级群团组织全面推进改革。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日积月累的“四化”问题。这不是一次小修小补的调整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

改革后的群团组织更接“地气”

改革后,市妇联执委会中多了些“年轻面孔”。“80后”姑娘卫丹红是上海首批大学生村官,长期扎根农村,如今成了市妇联执委会中的最基层干部。卫丹红等从基层一线来的“新鲜血液”,在群众的评价中口碑颇好,“特别懂我们的喜怒哀乐”。

群团组织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干部管理等在“参公管理”中曾悄然与党政机关趋同。危机倒逼改革,上海群团组织改革探索的,正是破除行政化路径,从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等体系上进行变革。原有的群团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正在打破,干部管理成了改革突破口。

改革后,市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精简幅度不低于25%,领导班子实行“专挂兼”相结合的结构。徐汇、长宁、松江等区也对工青妇机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精简,区县工青妇机关内设机构一般为4个,最多不超过5个。市工商联作为上海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将抓住2017年市工商联换届契机,实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市工商联领导班子、常委、执委中的比例不低于30%、70%、80%的改革目标。市级和区县群团组织机关重心下移,将服务群众的工作推向窗口化、平台化、项目化。

改革,就要勇于打破体制壁垒。上海打破以往群团组织专职干部通过公务员招录方式选拔的壁垒,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打开了“一道门”。目前,上海市、区级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遴选启动,从基层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遴选优秀人才。首批职位40多个,涉及劳动关系、宣传、社会工作等部门。同样是上海第二批群团改革试点的市科协,也将改进干部配置和培养选拔方式,遴选热爱、善做科协工作的人才进入专职干部行列。

在工青妇群团机关,工作方式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团市委机关工作人员刘芳,从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变成了项目经理,打破部门界线,以项目制、产品化的运作机制推动工作开展。 下转◆8版 (上接第1版)为了方便上班族青年参与,团市委和一些团区委举办的新活动,也从工作日白天,改成晚上或双休日举行。青年们反映,改革后的群团组织更接“地气”了。

资源送进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对群团组织而言,服务对象在哪儿,组织和服务就要跟到哪儿。上海推进群团改革,让群团组织的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在基层见效。无论是市级,还是区县工青妇组织,服务的“神经末梢”正在变得灵敏起来。

江南智造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年来是“组织覆盖少、服务项目少”的地方。近5000名白领、300多家企业所在区域,仅有6家工青妇组织。不过,在五里桥群团服务站“入驻”后,这里有所改观。根据白领需求,服务站形成社区服务、志愿公益、人才服务等34项“项目清单”。不少白领不但自己积极参与,还拉上亲戚朋友一起来。在黄浦区,这样的群团基层服务站今年就开出了14家,全由街道决定。

改革,就是眼睛向下,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群众身上。群团组织转变工作作风和方式,“沉”下去,察实情,解民难。

改革后,市总工会对职工合法的劳动经济权益诉求实行“零门槛”援助服务,全市16个区县中,已有13个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设立了工会法律援助窗口,黄浦、徐汇、长宁、杨浦等4个区总工会还在区法院设立了援助服务窗口。窗口设立后,前来咨询求助的职工明显增多。在黄浦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挂牌工会法律援助窗口当日,仅半天时间就接待了21起职工求助案件。

在浦东新区高行居民区,不少喜爱DIY 的女性心想事成,“‘妇女之家’ 给我们送来了设备,今年中秋节可以烘焙月饼了。”浦东新区妇联通过“妇女之家”,将更多资源和服务输送到社区“最后一公里”,送到离姐妹们最近的地方。在社区女性居民看来,她们有创意和特长,但找不到组织,很多好点子无法实施,“‘妇女之家’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女性同胞多了一个温暖的家,社区更有凝聚力了。”

改革后的工青妇群团组织体系渐渐迈向“小机关、强基层、全覆盖”。基层做实做强,才能真正为群众服务。市工青妇精简编制近百名,不少区县工青妇主动精简机关编制,下拨到最需要加强的基层和一线单位,实行“专编专用”。本市推动街镇层面工青妇人员实现专人专职专岗。目前,14个区县已配备到位,其他区将于近期完成。今后,“群团干部 社工 志愿者”成为基层群团组织服务的“标配”。

作为“减上补下”一员的团市委权益部王前,日前补进杨浦团区委,正追踪解决一起青少年维权个案。她说,过去,针对个案的帮助并非基层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减上补下”后,她能利用工作经验和资源人脉,集各方力量解决问题,“只有个案突破,青少年权益保护困境才有更多出路。”而这正是“强基层”的深意所在。

服务升级,网上网下都能“遇见”

群团组织要实现引领和服务群众,首先不能落后于群众。新形势下的群团改革,处在移动互联成为常态的信息化进程中。上海工青妇群团组织着力打造网上群团,通过互联网更好地覆盖和服务广大网民、“创客”以及更多新兴社会群体。

对上海青年来说,从此又多了一个青年网上阵地。上海共青团通过“青春上海”官方微信公号,推出“青春上海Act ”平台,首页挂上“热门推荐”“附近活动”“活动日历”等板块,各团组织举办的文化艺术、公益慈善、学习实践、交友联谊等主题活动分门别类,提供活动预约。

平等、共享、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等,全新的互联网价值观正融入上海工青妇群团组织的工作中。市总工会推出“申工社”APP,开通网上入会、维权等渠道。市妇联改版升级官方微信“上海女性”,为妇女儿童“送福利”。上海各级工青妇群团组织不约而同调节“生物钟”,将以往服务模式从8小时机关模式,切换为24小时在线模式。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线下线上,都能更好地“遇见”群团组织,这是上海群团组织服务对象最愿看到的景象。上海团市委书记徐未晚表示,打造“升级版”网上群团,更加强调“用户体验”,通过网络接受青年倾诉或“吐槽”,在青年的反馈声中改善服务。改革惟有面向基层,面向需求,才能让更多群众真正得实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团组织的使命根植于群众期待。新时期下,上海群团组织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服务于所联系的群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