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杨绛在英国做红烧肉

2016-07-14 02:30:35  人民政协报    参与评论()人

1935年7月,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后,同到牛津大学求学。两位书生远离家乡漂洋过海,饮食起居难免手忙脚乱。钱锺书常常自叹“笨手笨脚”:不会打蝴蝶结、穿鞋分不清左右脚。

刚到英国时,夫妇二人在别人家做房客,一日供四餐———早餐、午餐、午后茶和晚餐。开始还觉得可以,渐渐地越来越糟。钱锺书饮食习惯很保守,洋味儿的不大肯尝试,总吃不饱。于是,杨绛想租一套有家具、能做饭的房间。钱锺书则不以为然,认为杨绛又不会做饭,现在至少还能吃现成。

后来,杨绛还是说服了钱锺书,搬进了一位爱尔兰女房主的家。有了自己的厨房,钱锺书就说想吃红烧肉。当时,他们在牛津常来往的俞大缜、俞大絪姐妹对烹调也不在行,只是比他们略懂一点。便指导说,先把肉煮一下,然后把水倒掉,再加生姜、酱油等佐料。生姜、酱油都是中国特产,在牛津是奇货,又贵又不新鲜,杨绛就找来替代品凑合。

食材有了,厨房里的厨具却很是稀缺,没有菜刀、砧板,只好到房东家借来一把大剪刀,居然剪出了像模像样的方块肉。照俞氏方法,如法炮制。

迫不及待的两人立在电炉旁,把电力开到最大,一个劲儿猛煮。水干了、加水,肉没熟、加水,结果,第一次做红烧肉以失败告终。随后,杨绛想起妈妈做橙皮果酱是用“文火”熬的,一下恍然大悟。再做红烧肉时,就改用文火炖肉,汤也不倒掉,只撇去沫子。改良之后,就很有点妈妈的味道了,钱锺书更是吃得津津有味。

从此,一法通则万法通,红烧、白煮皆用文火炖,吃得钱锺书面色红润,而又心有愧意。于是赋诗一首《赠绛》:“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穀(谷)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