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40%,有21亿人口生活在这片区域。植被退化、土地退化、经济贫困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它的生态系统治理成为世界性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世界干旱半干旱区有扩张趋势,扩张面积的3/4将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问题关系全球福祉,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为探索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的发展路径、科学方法,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国家林业局联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举办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治理主题论坛,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此积极建言献策——
旱地并不“荒”
为什么要重视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保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卢琦用简单的“三、四、五”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地球的1/3是陆地,陆地的1/4以上是旱地,而在旱地中有50%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
面对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经济贫困相互交织的背景,加快对它们的治理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用“旱地”泛指干旱与半干旱区。提起旱地,脑中联想到的也大多是满目苍凉的沙漠与戈壁。但事实上,这片区域的内涵远不止此。
“旱地中除了沙地,还包括草地、林地等其他地貌;有重要的积水区,向上百万人民提供清洁的用水;28%的濒危物种生活在这里,还为15亿人口提供着食物、燃料和其他物品;它有重要的捕捉、储存碳元素的功能,全球36%的陆地碳都储存于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请大家着重理解旱地的特殊性,“全球已经来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土地退化威胁着全球粮食与水的安全,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重视对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生态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贫,是全球生态系统治理的题中之意。”
对我国而言,干旱半干旱区更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到了国土陆地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三北”———也就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这片区域包含着85%的沙化土地,分布着我国近60%的宜林地资源,46%的国家级贫困县。这片区域是新增森林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关乎着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保障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绿飘带”可绕赤道一圈半
事实上,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三北地区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又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加快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治理步伐。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当年万里疆土上漫漫黄沙、沟壑纵横、荒山秃岭的景象早已“旧貌换新颜”。
“中国仅三北工程造林保存面积就已达29.2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02%。”张建龙表示,“我们的北方万里风沙线上,已经建起了一道乔灌草、多树种、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成为抵御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如果把这些树木折算成5公里宽的防护林带,可绕赤道一圈半,如同一条地球的‘绿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