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内涝引关注 30个城市试点建设“海绵城市”
2016年7月7日,湖北武汉经过一轮强暴雨袭击后,光谷大道、光谷金融港附近的积水较深。上班族们乘坐大卡车、铲车进入办公区写字楼工作。
中国网新闻7月13日讯(记者 张艳玲)今年入夏以来,湖北省武汉市连遭暴雨袭击,7月5日至6日晨的特大暴雨,终于成了压垮武汉的最后一根稻草,道路、涵洞、隧道、地铁站等百余处设施被淹,交通瘫痪,75万人受灾。
伴随着洪水汹涌而来的,还有“舆情洪峰”,“武汉,告急!”等标题刷爆朋友圈,湖北籍女大学生致信武汉市政府,质疑近130亿元的防汛投资去向,更让舆情伴着雨情沸腾。
李克强总理7月5日至6日在安徽阜阳、湖南岳阳、湖北武汉考察长江、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时指出,当前不少城市出现内涝,既有降雨集中的因素,也反映出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近年来,中国城市内涝问题凸显,建设海绵城市呼声越来越高。
“百湖之城”武汉为何内涝
面对社会的各种质疑,武汉市水务局表示,武汉地势低排水差、暴雨频发、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
“排水能力差仅是武汉内涝的次要原因。过去全国很多城市建设中排水标准都不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对中国网记者说。
“武汉是洪水和内涝交织在一起。降雨量大,上游来水量也大,造成长江在汉口水位持续上升,武汉江河湖都满了,水排不出去,加剧内涝。”他说。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王慧教授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水利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防灾抗灾标准不是越高越好,高标准意味着建造和维护成本高,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
“任何城市、任何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标准,都是在资源节约、经济适用、安全有效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都不可能按照万年无虞、一劳永逸的最高标准设计。”她说。
中国青年报发文将武汉内涝的原因归结为“城市飞速扩张填埋了土地原有血脉,却没能长出新系统。”
数据显示,武汉城区面积由1982年的1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520平方公里。多年淤浅沉积、围湖垦殖、填湖盖楼致近30年来武汉湖泊面积减少228.9平方千米,50年来近100个湖泊“蒸发”。
“作为‘百湖之城’的武汉曾有127个湖,现在填埋的只剩30多个。暴雨过后,雨水无处可去,形成菏泽之城是必然的。”王家卓对中国网记者表示。
每年上百座城市被淹
武汉被淹在中国不是个例。6月30日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多轮暴雨袭击。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多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河南新乡、江苏南京等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
2015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等地,全国平均每年有180座城市被水淹,2013年达234座。不少专家认为“城市建设重地表,轻地下”、“城市缺乏科学规划及超前意识”、“疏于监管地下排水工程”、“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等导致城市内涝时有发生。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资深媒体评论员陈仁泽指出,在破解城市内涝顽疾的道路上,要打造“良心工程”,或许我们不缺资金和技术,而缺为城市繁荣、民众福祉深谋远虑的责任心。而更重要的是,城市规划中能重视内涝,发展海绵城市,或许是标本兼治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