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长征七号研发团队成员大多不满35岁 近半是博士(1)

2016-06-26 03:34:31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昨晚8时,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新华社

昨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长征七号使用了哪些核心技术,如何“身临其境”地进行装配,又如何缩 短发射准备时间?此外,它的“大脑”如何运转,研发团队又包括哪些人?新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长征七号相关人员进行揭秘。

  1 技术创新

  11大技术 适应高热高湿高盐雾环境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征七号采用了全新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低温动力系统,研制期间攻克了包括助推器联合摇摆参与姿态控制技术、超 静定捆绑技术,适应沿海发射场高热、高湿、高盐雾的自然环境防护设计技术等11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了火箭的性能,推动了火箭技术的进步。

另据介绍,长征七号的总体技术特点与难点有六新。

新动力。各级均采用新研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及与之适应的新型低温增压输送系统,研制难度大。

新布局。助推器长度为现役运载火箭的2倍,采用三支点超静定捆绑方案。二级尾舱空间紧凑,通过采用二次分离,确保级间分离的可靠性。

新环境。新型动力系统及多发动机并联导致箭上和地面的力、热环境严酷;海南发射场高温、高湿、盐雾、浅层风及雷电等自然环境条件带来新挑战。

新结构。采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

新体制。使用新型总线控制,实现遥、外测一体化设计,采用天基测控,实现重要数据中继传输。

新测发。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转场过程中保持箭地的气、液、电连接状态不变,起飞段采用大流量喷水系统进行降温降噪。

  2 火箭维修

  虚拟技术 设计人员“身临其境”操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人员可“身临其境”装配火箭,有效确保关键零部件出现问题时,有安全可靠的维修方案。

目前,这种验证方法已在长征七号关键环节的仿真验证和试验中使用。

长征七号首飞前,要进行大量试验。其中一次动力系统试验时,设计人员发现需要更换管路。

而长征七号一级箭体装配时是水平摆放,在试车台上却是垂直摆放,二者操作流程完全不同。同时,管路附近关键仪器设备多,稍有不慎就会对其产生影响。为了快速更换管路,设计人员当晚就拿出了一套方案。

如何验证方案的合理性?设计人员把长征七号一级箭体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通过佩戴3D头盔显示器及位置跟踪设备,“身临其境”地验证维修方案是否合理;操作人员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实景操作。

从方案的设计到验证,设计人员只用了不到1天的时间,方案非常完美。这使得在试车台上对长征七号一级箭体的管路进行更换时,可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有力确保了试验进度不受影响。

“虽然电脑中可以实现三维模型的虚拟维修,但是不够真实,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真实体验,得到验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设计人员赵博说,还要把这项技术应用在火箭发射场虚拟训练、发射场总装流程预演中,可有效确保火箭的可靠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