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一些地方“任性”借调现象调查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新媒体专电 题:“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一些地方“任性”借调现象调查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近期,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
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讲述个人在借调中进退维谷、有苦难言的尴尬遭遇,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来函说走就走 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原本是为了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记者在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某县采访时,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会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在贵州省铜仁市,一位县电视台人员也抱怨,单位有人被长期借到省级卫视工作,“搞得我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其他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向记者反映,仍然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乡镇办公室的情况。“毕业考过来,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
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大多是在拼关系,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关重要。不少人以过来人身份说:“‘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
在互联网上,一些网友也讲出了借调人员的无奈与焦虑。有人反映,“我们单位领导小孩在基层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调到县,后来留下来。而其他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少人比喻“借调”犹如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被借调者进退两难,专家称本质是权力的“任性”
记者采访发现,频繁的借调和长期借调都给被借调人员、借出单位带来诸多烦恼。离开了原单位,一些重要机会与借调人员就无缘了。
河南郑州某文化单位的小王曾有过一年被借调的经历,因为人事考核权在原单位,评优评先都轮不到她。“除了无尽的加班什么都没有。”她说,自己“忙到没朋友”,有人则“闲得飞起来”。所以,现在单位同事一听到上级借调,都躲得远远的。
黑龙江某省直部门二级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自己被借调时,正要从副科提到正科,结果被耽误了。身边也有优秀同事要被借调,本部门领导压了5年,最后碍于上级情面还是放走。
福建基层公务员小生说,自己前段时间差点被借调。“我已经31岁了,好歹也是个小领导,如果借调几年回来,工作环境物是人非,想想都不划算。”而新疆基层公务员小卫曾有过借调经历,他认为借调本不是坏事,应客观看待。“唯一缺陷就是一年半时间在外地,耽误了找对象,把家里人急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