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新华社调查多地学费上涨:高校多依赖拨款和学费(2)

2016-06-25 15:50: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目前不少地方测算的生均培养成本,其实并不是对发生在学生培养方面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是简单按照学校的开支进行。如今高校普遍面临行政机构臃肿、开支大等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校兴建基建设施等巨额费用,无疑推高了‘学费’。”湖南社科院助理研究员曾俊森说。

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修订完善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测算办法,明确哪些支出可以进入成本,哪些不得进入;以及科学制定高校生均成本各方合理分担机制,确定大学学生所交学费,剩余需要政府分担多少、学校自负多少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对于大学生均成本核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主要包括:核算生均成本不能就由行政部门主导,而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核算,接受师生和社会公众监督;生均成本不能是现有费用的简单汇总,而应该剥离掉不必要的开支,包括庞大的行政开支和学校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开支。其实,清晰核算生均成本的过程,也是推进大学改革,让大学把所有精力用在办学上,防止不必要的铺张浪费的过程。

  提高收费标准,不如多元化开源节流

“尽管高校学费上涨符合国际惯例,有其合理性,但从社会文化传承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多渠道开源节流,要比‘一涨了之’好得多。”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蕾说,不断上调学费,缓解了高校财政压力,但也可能导致优质生源的流失和办学目标的偏离。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大学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等三个主要渠道。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经费过于依赖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社会捐赠比重太低。

为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国际上很多知名高校都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姿态。这些高校或者通过网络课程等技术创新,来降低生均教学成本,或者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或者通过校友、商业公司、社会的捐赠获得资金。

南昌工程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王锋认为,当前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机制没有区分教学质量,其实是一种新的大锅饭;在很多国家,获得社会捐赠的多少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大学校长拉社会捐赠,无非是靠学校声誉和高素质的校友群体。

“与其提高收费标准,还不如鼓励高校‘多元化’开源节流。”不少教育专家认为,高校应采取包括社会捐赠在内的多元化方式应对办学成本的提高。这样,反而可以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