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金石铿锵中的制印大师:张国维(1)

2016-05-25 14:32:48   综合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寻找身边的工匠]金石铿锵中的制印大师:张国维

——千龙网“寻找身边的工匠”系列报道之八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 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为此,千龙网从2016年4月发起寻找“大国工匠”,推出首都各 行各业行业精英的系列报道。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 是专注与磨砺。

导读:印章,记录着中华文明密码。今年最热考古事件海昏侯墓之所以最终确定墓主身份,最可信的证据之一就是墓中一枚刻着“刘贺”的印章。

张国维正是制印这一文明的传承人和发扬者。从12岁开始操刀刻字,历经40个春秋,他制印的技艺已是炉火纯青,连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也深深折服。在工作中,不管是谁找他制印,不论对方地位名誉的高低大小,他都在用材、刀法上一视同仁,都是良心匠心之作。

“在考古工地,几乎每一个墓葬,都伴生着一方印章。一部印章史,浸透了半部文明史。”

一句话,承载了张国维对印章的感情。他位于琉璃厂的工作间内,一盏老台灯、几方印章、几把刻刀,陈设简单,在他手里,金石声声撞击,一年要诞生几百方大大小小的印章。

“艺术无不是积跬步以至千里”

从十二岁开始操刀刻字,至今已差不多四旬岁月。回忆起最初接触篆刻,张国维说是“不自觉的过程”。受家学影响,小时候,比起跟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张国维更愿意自己写字、临摹印谱,从此与艺术结缘。

从最早带有“消极”态度的练习,到慢慢地兴趣越来越浓,主动给自己加码,主动临摹家里的印章残片。材料有限,张国维就从外面捡来灰砖刻印。

这门从祖父张樾丞传下的手艺就此传承下来,一刻就是几十年。

幼时简单的生活条件,也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张国维。他说,条件越是艰难,人越是容易认真。凿壁偷光,遂成大学。

多年治印,张国维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艺术领域不同门类有相通的缘分。

在他成长的八十年代,我国的艺术资料出版非常成规模,且价格便宜,几分钱就能买到一本碑帖。读书时,他常常在博物馆一坐就是半天,看宋元明清的画。“多读一本书、多看一幅画,对专业工作有非常好的意义。”张国维说。

同时,篆刻也需要不同艺术的滋养。

张国维拿起手头一方新刻的佛像印章:“佛教孕育着很深的文化,比如这个佛造像,篆刻者不仅需要非常熟练,要掌握它的透视、构图、线条、笔画,还要认 真读过佛造像或佛教艺术的专业书籍。缺少了知识背景,你可能不知道后面的莲花纹是干什么的,会出现差错。”所以,以印章为纽带,张国维的周围总少不了不同 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朋友,他说,这也是自己前进的一项动力。

在如今事事追求短平快的时代,传统艺术的传承也让张国维颇为挂心。他说,技艺的传承应该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潜移默化进步的过程,每一座殿宇,无不是用 一块块砖头垒起,一个个工匠积跬步而成大厦。无论是作书,作画,治印,不仅仅是在重复昨天的笔画和参差,其实是今天把昨天的成绩进行了升华和进步,而且是 一种更精致、更认真的艺术升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