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专家质疑盲目放生:大白天的把夜鹰往哪儿放(4)

2016-05-18 09:50:15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几乎每一次带孩子去儿童医院,胡严都能碰见售卖小动物的商贩。雏鸡、小兔、金鱼挤在各种瓶瓶罐罐里,有的严重缺水,还有的被铁栏子压坏了羽毛。

用不着猜,胡严都能知道大多数小动物的结局:他在小区草坪里见过冻得瑟瑟发抖的小兔子,在公园见过被哗啦啦倒进龙潭湖的金鱼,“还能有什么原因?孩子买回去养几天就不想养了。那咋办啊?父母轻松作出决定,随便放了呗。”

“这是错误萌芽的开始。孩子不懂,父母也不懂,一家人就这样无意识地参与了盲目放生。”胡严曾和这样的父母交流过,一些人却回复他,“不过扔一两条金鱼,能有啥大的影响。”

同样当了爸爸的胡严,忍不住去想,幼年经历过盲目放生的孩子,以后长大了,面对放生会是怎样的态度?

赵欣如一点儿也不意外孩子对放生的无知。事实上,在他看来,国内的基础教育大有问题:都是应试的科目,“真正留给生物教育的空间微乎其微”。

“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哪些物种、它们经历了怎样的生命演替,这些多数在课本里见不到。没有这些知识,人们怎么可能会对放生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呢?”他说。

最近这些年,他已慢慢觉察到,普通人之外,许多“业内人士”也对物种分辨出现了含混不清的状况。此前,一批“没人认识”的鸟误闯首都机场,在“请教了专业人士后”,主管部门将其送到湖南进行了放生。

后来,看到鸟类照片的赵欣如才发现,那些鸟类其实大多是笼养过且失去生活能力的鸟种,其中还包括产自澳大利亚的笼养鸟,“贸然送到野外,只有死亡一条路”。

他也越来越发觉,研究动物分类学的学者变少了。现如今,懂鸟的“专家”不懂鱼,懂鱼的“专家”则不懂龟……究其原因,无非都是“相关机构不重视,没经费没项目,没人愿意再做基础分类学了”。

“全社会都对放生充满疑惑,盲目放生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个板子难道只该打在放生者身上吗?”这位学者忍不住反问。

“根源在教育、在全社会的认知。这些是相关部门应该好好去考虑的。否则,就算用再严厉的处罚和法律去约束,也很难根治这种出发点是善意的行为。”赵欣如认为,一味激化矛盾没有意义,主管部门应更多地从引导和启发出发,用科学的思维来做事。

20年前,他曾去台湾考察,发现当地的自然博物馆里,单独辟出了一个放生专题的教室。

彼时,台湾民众主要的放生对象也是乌龟,全台湾的老百姓都热衷于购买各式各样的乌龟,再放生到台湾各处水域,以此祈福。在放生教室里,图片、文字和影像则形象展示了这样做的种种后果。

“震惊同时也很欣赏,台湾把一个社会现象展示在科学教育的场所。”这位动物学家难得地放松了表情,“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温和的疏解方式”。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