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可移动文物普查:首都博物馆采集75万枚古币信息(1)

2016-05-16 01:45:02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可移动文物普查 首博现“金库”

普查人员清点古钱币。

待采集信息的古钱币。

据北京市文物局最新通报,本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目前已普查文物藏品超过638万件套,位居全国前列。北京晨报记者独家了解到,在这次普查中,首都博物馆一次性采集75万枚古钱币数据信息,堪称发现了一座“小金库”。普查人员笑称,这次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来源 考古发掘加“废品”回收

首博这次参加普查的古钱币 “巨款”,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就存下了。据首都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王显国介绍,首博1981年建馆,馆内收藏的古钱币主要来源于考古发掘、基建工地发掘、捐赠等,甚至还有一部分来自铜厂和废品回收站。

考古出土和工地施工挖出钱币,这大家都能理解,怎么还有铜厂和废品回收呢?王显国说,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破四旧”运动,让这些古钱币变成了“废品”。“听前辈保管员讲,当时铜厂里堆着一麻袋一麻袋的铜钱,都要化铜水了。”王显国说,当时文博界的有识之士将一些铜钱从回收站抢救下来,交给了博物馆收藏。

据王显国介绍,这次普查的75万枚钱币,涵盖了从秦汉到明清各个时期。其中以汉代的五铢和北宋的钱币最多。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历史上属于燕国,首博收藏的钱币里就有不少北京出土的燕刀币。比如1957年在朝阳区呼家楼北京机械学院操场出土的战国货币,其中“燕明刀”(币上铸有“明”字)约2千余枚。

  推测 北京地下可能还有“小金库”

王显国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的不少工地都挖出过铜钱,有的地方出土量还非常大。这是因为,古时候还没有银行,人们对钱财的保存方式主要靠埋藏,找些坛坛罐罐,把铜钱装在里面埋在自家房屋或院内的地下,称为窖藏。

王显国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说,古代人卖房,主家在搬走之前,买主要允许人家把家里的地翻一遍,因为不知道哪辈人在这里埋下过什么。这些埋藏在北京地下大大小小的“金库”,因为主人的搬家或过世,而被遗忘了。后来在施工中挖出一些,有一部分就成了首博现在的库藏,可能还有一些依然沉睡在地下。

王显国表示,从这些钱币上,能看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家民族的兴衰,甚至对外贸易往来的印记。“古钱币里还有铁钱,使用铁钱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比如北宋时期为弥补铜料不足、防止铜钱外流等,铸造了大量的铁钱。此外还有来自中国周边日本朝鲜等邻国的铜钱,那是对外贸易往来的见证。”

  清点 40人数钱数到手抽筋

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柳彤与王显国共同负责这次钱币普查工作。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其实早在1999年,首博就已经对馆藏钱币进行过初步清点。

柳彤说,那时还在孔庙,因为条件有限,就把铜钱分批放在两个乒乓球案上,分类整理。大致清点之后,这些铜钱按百枚一串,用铁丝穿在一起,记录下名称和数量后投入小木箱,150串一箱,装了整整50箱,封存起来。她说,这次普查,文物局要求10天内完成75万枚钱币的数据采集,有赖于1999年所做的初步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