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神秘的“权威人士”又登党报头版,向谁喊话?(2)

2016-05-10 01:29:49  侠客岛    参与评论()人

这种淡定也体现在,即使一些企业和地方出现了“分化”有的企稳回升,有的经济依然困难,但也“不是什么坏事”:“无论是地区、行业还是企业,总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处,脱颖而出,前景光明。还有一部分,尝到苦头,但也汲取了教训,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给市场之二:稳政策

给市场的信心,同样出现在“稳政策”的表述中,也就是这次新出现的“预期管理”话题。预期,说到底是市场的预期、民众的预期。

要稳定预期,首先是稳定政策,宏观政策不能摇摆。比如,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今天,如果还是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判断就会发生更改;同时,政策出台要有沟通、要有前瞻性引导,“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半夜鸡叫,说的就是深夜出台政策搞得大家手忙脚乱的情形。楼市、股市,此前多有先例,半夜排队买房、通宵排队离婚,都说明预期管理的失败。同样亮眼的话语是,“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权威人士此次给市场吃的另一颗定心丸,是给企业家的:“让企业家既有’恒产’又有’恒心’”、“不要盲目翻旧账、使创业者有安全感”。这里面的话,稍微一品便知味道。

给官员之一:要改变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官员群体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西方多党制政体中“没有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的痼疾,中国的优势就在于政策的连贯性。但同样,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这一群体也需要改变。

首先要改变的,是过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这些做法可能在以往有效,但现在不再有效;或者短期也许有效,但长期不符合方向这也就是新常态给官员群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种要求,就是避免“短期化”、避免“不适度”。

短期化的典型例子之一,是楼市。这次权威人士非常有信息量的表态之一,是要让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众所周知,一季度经济反弹,之所以不能简单用“开门红”、“小阳春”等概念来形容,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在此中起的所用。而楼市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房子就是让人住的。因此,“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这句话已经很明白了,通过一些手段降利率、加贷款等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是不可取的,根本性的是让更多的人进城、有房住、有配套,这才是去库存的根本要义,而不是让更多的人盲目去做接盘侠。

“不适度”的另一个典型,是短期的刺激性加杠杆政策所谓“短期兴奋之后经济越来越糟”,先行政策让后期买单就是如此。所以权威人士也说,“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

强刺激、高杠杆,可能短期内数据会很好看。但是从长期看,恰恰是掩盖和拖延了风险。权威人士说给官员听的第一点,就在于此。

给官员之二:针对性

OK,不搞短期刺激,不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那么该怎么做?

说给官员听的第二点在于:政策要真正具有针对性。

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一项是市场出清、清理僵尸企业。那么,怎么做?毕竟,这些企业虽然效率低下,但短期内清除这些,可能影响地方的GDP和财政收入,也可能带来就业和稳定的问题。怎么办?

“针对性”体现在一句话:不能动辄“债转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组。如果把所有的企业都一刀切式地债转股,反而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影响真正的效率提升,实际是把包袱甩给了未来。这次权威人士也看到,上一轮国企改革10多年后,国企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严重,职工“下不来”“裁不掉”,企业办社会、政企不分、企社不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换句话说,这一轮经济形势下,官员可能面临的是真正的考验。

这种考验体现在:一,首先要适应新型的政商关系,要“亲”但更要“清”,效率和廉洁必须并重,吸取过去改革草莽时代的教训;二,在管理内容上,增长、稳定、去杠杆和产能等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必须仔细、专业而又审慎地面对多种问题;三,在管理方式上,一刀切、行政化的方式可能都需要改变,必须同时妥善应对上级的压力、市场的预期、民生的诉求、地方和部门的实际。

这很难,但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会做。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