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中科院院士周志鑫出任战略支援部队某局局长

2016-04-09 23:01:33   综合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提升军事创新能力

  ——军队科研单位、院校领导和院士专家代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座谈会发言摘登

  4月9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在5版摘登了15名军队科研单位、院校领导和院士专家代表在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座谈会上的发言。

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鑫以战略支援部队某局局长的身份亮相。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伟明

习主席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这次在全国人大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对创新战略重点、成果转化运用、人才集聚等一系列问题作了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解放思想、强化使命担当,树立别人不能做的,我们能做;别人能做的,我们能做得更好的信心。否则,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谈不上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改进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核心是要打破行业壁垒,坚持市场需求主导,引入公平竞争,加强责任监督,开展投入产出绩效评估,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在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同时,加大成果推广应用领域,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变成战斗力和生产力,打通实验室到战场的“最后一公里”。

集聚创新人才,锻造一支有理想、有血性、特别能干的创新队伍。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

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强劲动力

■军委装备发展部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建平

习主席强调指出,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重点突破带动和推进全面创新。贯彻落实习主席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在航天领域的工作体会,我认为军事科技领域的创新要抓好三个方面。

把能力建设作为根本牵引。就航天领域而言,随着各类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我航天装备建设取得重大进步,要进一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就必须强化目标牵引,以创新驱动发展,超前谋划,选准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路线图。

把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体现公平竞争的评价机制发掘人才,以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杰出团队为依托培育人才,建立更富活力的科研管理机制,营造更为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造就一支敢创新、有担当的科技人才队伍。

把军民融合作为动力。充分依托和发挥国家创新体系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巨大引擎效应,科学制定利于军民融合的准入门槛,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为军事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土壤和动力。

完善评估体系加快成果转化

■空军装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甘晓华

习主席提出了理论、科技、管理、人才、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创新,高屋建瓴,对当前军队科研队伍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完善科技管理制度。逐步将计划、决策、实施、管理和评估之间相对分离,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机制,促进主管机关职能转化,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技全局性工作。

完善科技评估体系和标准。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体系,试行第三方机构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机构和人员的评估,确保科技评估结果的公正性、透明性。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完善国家科技成果交流共享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重视并积极参与科技成果后期转化应用和普及推广环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反馈机制,努力提高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

加强科技经费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军队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细化科研经费开支范围、简化项目预算调整审批,最大程度稳定科研主体结构,保留骨干力量,防止人才流失。

 打造全面过硬科技创新团队

■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尹 浩

全面贯彻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论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科学布局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世界军事强国武器装备发展动态,结合我军实际,对武器装备发展需求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针对武器研制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领军人才为核心,从战略角度确定我军创新团队的合理布局,并根据轻重缓急和已有基础,制定全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宏观规划。

科学组织科技创新团队。针对大型武器装备,要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采取开放式、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任务或工作流程来组织创新团队,并根据需要来配置人员,畅通沟通渠道,增强学科会聚的创新能力。

科学评价科技创新团队。要坚持分类评价,针对偏重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原则应以学术创新价值为主,潜在的军事应用评价为辅;针对偏重应用研究的科技创新团队,其评价标准是学术与军事效益评价相结合。

 完善制度机制实现融合发展

■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跃广

加快军事创新步伐,就要认真贯彻习主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建立完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机制,鼓励原创新技术研究开发,为部队战斗力生成、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平台和机制优势,建立常态化的军民创新协调机制,以重大军事需求牵引民口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成果在军事领域的转化。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在军队创新人才工程的基础上,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对军队表现突出、贡献重大的创新群体和个人实施奖励,完善创新岗位津贴制度,消除“大锅饭”思想,让真正能干事的创新人才有为有位。

加强学术交融交流。开放交流是了解技术前沿动态、碰撞火花、培育灵感的有效途径。应鼓励军队科研人员和单位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通过参加国家正式学会、国际会议等途径结识同行、跟踪前沿、开拓思路、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特别要注重吸收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力量,打造强有力的创新团队和群体。

 以创新驱动提升新质战斗力

■战略支援部队某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志鑫

习主席站在战略全局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要把军队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选取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展开试点,以创新来解决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创新驱动提升部队新质战斗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开展前沿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研究,为取得未来信息化战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抓好军队创新人才基础工程建设,突出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将军队创新人才纳入国家创新人才体系,试点设立军队高端科技人才特区,以战斗力标准为根本导向,重点支持在国防军事科技重要领域的科学家和团队;完善军队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强军目标引领发展,以创新机制集聚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设创新文化提升创新能力

■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邦奎

创新是一支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破除思想障碍,真正把军事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落实到战斗力标准上来,使科技创新成为战斗力增长的第一动力。

构建高品位科技创新文化。要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要成为军人价值体系的标志性特征;培养军人对科技强军的责任担当,使军人对创新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血性;形成尊重创新的导向,要尊重创新、尊重科研工作、尊重科技创新人才。

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的巨大潜能,体现创新人才的责任主体,使他们的创新能量得到释放。在创新项目和人才的管理政策制定时,要将军队创新机制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军民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

强化科技强军的责任担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科研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使他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甘做无名英雄。真正按照习主席的要求,做铁一般担当的科技创新工作者。

坚持重点突破形成独特优势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廖湘科

习主席强调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把创新放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位置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合理统筹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充分释放自主创新蕴含的无限战斗力。

重点突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瞄准对战斗力提升有重大贡献的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力量主攻,坚定不移鼓励颠覆性技术研究,真正在一些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深度融合。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军民深度融合。促进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提升科学技术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利用民用领域资源优势为技术攻关服务,推进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事业留人。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新兴学科、前沿领域,面向全球人才市场不拘一格吸纳优秀人才。尽快完善军队科研人员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导向指导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切实保证热爱国防科技事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有位、有为、有希望,全身心投入科技强军伟大事业。

 坚持以战斗力标准牵引创新

■火箭军某基地副司令员 许少华

习主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把握世界军事革命的特点规律,抓住建设一流军队的核心关键,为我军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评价创新成果。凡是对提高战斗力有贡献的,是有效成果,否则是无效成果;按贡献大小制定奖励等级标准,量化评定创新成果对提高战斗力的贡献率,以此确定奖励等级。

坚持用战斗力标准转化创新成果。从转化机制上要分清转化主体、转化主责,设计转化渠道、转化程序,理论成果要转化到战略规划和方案计划上,论证成果要转化到立项决策和工程研制上,鉴定成果要转化到定型评定和状态固化上,基础成果要转化到探索研究和预研攻关上。

坚持用战斗力标准检验创新成果。各种创新技术和装备成果都要到部队进行实地实际使用检验。创新技术和装备成果,靠短时间检验往往是不够的,要把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作为检验周期,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新技术出现要及时升级,需求变了要及时调整。

 加快军队科研单位创新步伐

■火箭军装备研究院院长 成 跃

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新跨越。这一强军兴军的伟大号召,为军队科研单位加快推进创新增强了意识、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力量。

牢牢把握创新目标方向。深入开展军事理论、作战需求、装备发展论证、装备预研、监管评估、装备使用和作战运用等创新研究和转化应用,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需求牵引和理论支撑。

着力构建创新基础平台。配套完善、技术先进的科研实验环境条件,为创新活动提供舞台。以国防重点实验室为核心,探索重大创新项目“孵化器”运行模式,在支撑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吸引集聚高端人才,产出有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

加快完善创新政策环境。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保留制度机制,完善科学量化的考核机制,为创新成果评价、奖励激励实施、人员职务晋升提供依据。构建灵活、高效、自主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人才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提升基层部队科技创新能力

■西部战区陆军某测绘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 王明孝

习主席在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向全军发出了科技兴军、创新强军的时代号召。

创新活力源于机制创新。要拓宽创新渠道,在旅团以上单位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在营连成立创新小组,在技术密集型单位成立科技人才创新工作站,负责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等工作;要建立科技专家负责制,设立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增大在人才调配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利。

大胆使用拔尖人才。要完善干部晋升选拔机制,按打赢标准选拔科技人才,根据成绩和潜能适当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根据基层部队建设需求,不断优化专业技术职务编配结构,对人才交流、引进接收进行宏观调控。

注重成果转化。要区分层次重点转化,持续关注科研成果的“含军量、含金量、含新量”,对贴近实战的科研成果重点转化、全力推进;要创造有利条件,在成果转化期不断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持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

■北部战区陆军某装备技术保障大队高级工程师 刘福军

习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实现装备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促进部队战斗力的大幅提升。

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完善人才政策制度,进一步发挥“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和“全军创新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对创新型人才和群体的发掘、培养和集聚效应。加强战斗力生成最前端的一线部队创新技术人才的发掘、培养力度,解决一线部队装备技术人员创新力不足、人才发掘培养滞后的问题。

加强陆军装备体系建设,强化统筹管理,健全陆军装备军民融合全寿命管理体制与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团队的发掘、培养和扶持机制,充分发挥工业部门技术人才和军队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破除制约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障碍壁垒,促进军地创新成果的及时发掘和有效转化。

完善创新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根据人员的岗位特点和任务性质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分类评价标准,建立以提高战斗力的贡献率为核心的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充分激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完善科研创新管理制度机制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陈 薇

当今世界正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生物技术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冲击力量。今年初,“基因编辑”被美国列入“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在舆论界和科技界引起轩然大波。生物技术 “双刃剑”的特性决定了任何蓄意或无意的谬用,都可能引发国家安全问题。因此,要加强军民融合,更加重视非共识性创新,铸就我国生物防御盾牌。

推行科研创新“扁平化”管理。应建立实施特定领域首席科学家(团队)制,在顶层设计、技术路线、攻关团队、成果转化等方面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让科学家干科学家的事。完善领导决策机制,将专业相关权利下放到依托平台,而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服务,明确责权,确保高效运转,并通过健全法规制度来监管。

更加关爱军队女性科学家群体,充分发挥她们的特有优势和专长,激发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潜力,在政策扶持上帮助她们克服生育、抚育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军事科研创新,使科学研究、科技工作更富色彩。

下大气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研究员 张秦洞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习主席关于理论创新的一系列指示,使军事科研工作者迎来了创新的春天。落实习主席“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的指示,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步伐。

构建科学的科研机制。应构建一整套科学规范的需求生成组织程序和工作机制,对上能够及时准确掌握战略决策需求,对中能够全面客观掌握领导指挥面临的问题,对下能够深入把握部队实践现状,对外能够前瞻透彻掌握国际战略形势及主要对手的情况。

完备严密的政策制度。不仅要持续重视关注军事理论创新,更要将这种关注固化为政策制度,物化为具体责任和载体形式。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完善与科研单位、课题组的资料信息提供制度,使科研人员能够同步掌握高级领导机关的想法、部队的实际状况。

健全配套的保障措施。增强社会荣誉价值的激励作用,使科研人员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让人才切实感受到理论创新的价值,应加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用创新方式塑造创新型人才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乔 良

如果说,一支军队的活力来自于不断创新,那么,创新型人才就是最可贵的活力之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是我军实现“能打仗、打胜仗”这一根本目标的利器。没有人才,什么宏大的构想,漂亮的设计,完美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沙上城堡。而有了人才,就能化“无”为“有”,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要为人才的涌现营造适宜的土壤和气候,这是检验一个社会、一支军队是否具有现代性、前瞻性、包容性的试金石。

在发现人才方面,我们应当向那些风险投资人学习,善于发现高风险同时也可能是高回报的项目,富有远见也敢于冒一定风险地把资源和机会投向那些尚未崭露头角,但极有可能为我们带来突破性成果的人才。即使偶尔“投资失败”也在所不惜。

在珍惜人才方面,对真正有才华、有创新潜质的科技人才要搭建平台、营造空间,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尽快并且最大限度地推广和应用,为部队出力,为社会造福。

因此,要为创新人才“赋能”,即为人才提供搭建平台、自组团队等方面的条件,赋予他们过去不具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潜能。

来源:解放军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