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媒体:中国有“青椒”90万人 占高校教师6成以上(2)

2016-01-11 01:33:36   新文化报    参与评论()人

我们不能简单地讲这是劣币驱逐良币,但显然在这样一个像拧螺丝一样“折腾教授”的氛围中,学术的自由度和专注度都很难得到保障,杰出的学术成果也很难在此间生长。

其实改革已经呼吁很多年了,但仍然进展缓慢,这恐怕是因为既得利益的阻力太大了吧。然而改革势在必行,否则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今的“青椒”们,一部分会断送他们的教书生涯,一部分则会成长为新一代的既得利益者,继续固化这个体制。改革者有之,2010年7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科振兴计划”出台,该计划称“十年不发论文、不承担课题也可以当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叶高翔说:“我把压力转嫁到我这里,有可能短时期杭州师大的排名靠后、指标低,但从长期看会见成效,会出《红楼梦》这种作品,比出多少论文,更有价值。”

前些天重看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他讲到了康德的教师生涯。据说康德受聘于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是属于临时教师,没有固定薪水,他的报酬按每个学期报名听他课程的学生数量结算,人多钱多,人少钱少,结果康德的课程大受欢迎,他也因此渐渐在学校站稳了脚跟。其余时间,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哲学,没有论文压力,也没有经济压力,而伟大的哲学家就在这宽松的气氛中诞生了。桑德尔笑言哈佛应该引进这项制度,因为听他公开课的学生多如过江之鲫。

本报评论员 牛角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