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国家最高科技奖再现空缺 屠呦呦未能获评最高奖(1)

2016-01-09 01:51:28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国家最高科技奖再现空缺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奖代表颁奖。新华社

因无个人或单位推荐 屠呦呦未能获评最高奖

昨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我国连续第15年举办这一盛会。然而,备受瞩目的500万元大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获奖项目较2011年减21%

经过评审,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67项。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来自瑞典、日本、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荷兰的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鲁比亚曾在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5年度获奖项目较2011年减少21%。进步奖减少近100项,减幅近35%。奖项的大幅减少使得国家科技奖的“含金量”更高。

另外,2015年度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的平均年龄是54.3岁,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是47.6岁。自然奖和发明奖完成人中,“70后”超过一半。

根据近5年的国家科技奖统计数据,所有奖项中女性第一完成人占6.10%,主要完成人占13.20%。差不多100个奖项中,有6个是由女科研工作者牵头完成的。

  量子摘自然科学一等奖

值得关注的是,自然科学一等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华罗庚、吴文俊和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获此殊荣,不过在过去十几年里,该奖有9次出现空缺。2015年度的这一奖项则颁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

作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潘建伟也因年仅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记录。

潘建伟及其团队的获奖被科学界认为是实至名归,他们为中国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他们团队所从事的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听上去很是高深,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也确实都算得上是年轻的前沿学科。

早在2012年12月,《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时曾写道,“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根据量子物理理论,人们可以通过对光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精确操纵,以一种变革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调制和传输,在确保通信安全和提升计算速度等方面能够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基于这种思路,潘建伟和他的团队选择将光子作为研究和操纵对象,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率先实现了量子信息处理关键方案和几乎所有的重要量子算法,继而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研究方向,不但奠定了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的科学基础,也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带入现实应用。

  焦点一

  谁有资格获最高奖?

  两类科技工作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