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的哥20年变迁:关于车与钱还有未来(1)

2015-10-11 01:30:03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西客站出租车候车点准备乘车。中新社发 侯宇 摄资料图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西客站出租车候车点准备乘车。中新社发 侯宇 摄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10月11日电 (陈伊昕)从上世纪90年代的“面的”到如今的互联网约车,北京出租车行业经历了多次的换车、调价等改革。这二十多年来,哪些车曾在这个城市奔驰,的哥们过得如何?几位北京的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对北京出租车变化的诸多感受。

——关于车

后“面的”时代,富康与夏利并驾竞争

“那时北京还有许多客货两用的出租面包车,跑起来匡啷匡啷响,一路喷黑烟。冷风从车壳缝钻进来,收音机播着港台流行的酸歌蜜曲。”台湾乐评人马世芳曾这样描写上世纪90年代自己在夜间打“面的”的经历。

因价廉方便、客货两宜,以黄色涂装的“面的”在1994年前后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风靡北京。据出租车司机赵六安回忆,彼时,“面的”的计价方法是10块钱包10公里,往后每公里加1块钱。

赵六安也在这一时期入行开出租,但他并没有选择“面的”,而是驾驶一辆日产蓝鸟,这在当时属于高档出租车。与价格亲民的“面的”相比,蓝鸟车以14元起步,每公里加2元。

“因为价钱贵,当时坐这种车的乘客特别少,所以我只能在宾馆等高档场所‘趴活儿’。”赵六安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乘客多从宾馆搭车前往机场或游玩之处,“只有搞外事活动或者车费能报销的人才会坐蓝鸟”。

后来,“面的”因造成城市污染而于上世纪90年代末被全面淘汰,夏利、富康、捷达等车陆续进入北京出租车市场。

出租车司机刘有信至今已经开了15年出租,他入行开的第一辆车就是夏利。据他回忆,2001年前后的北京出租车市场上流行夏利和富康两种车型,两者均以10元起步,富康每公里1.6元,而夏利每公里只要1.2元,后者更受乘客青睐。

“老百姓肯定乐意打便宜的车,但是夏利这车带不动空调,夏天车厢里三十多度特别难受,水箱还总是开锅。”

2004年前后,北京出租车开始新一轮升级换代,北京现代的索纳塔和伊兰特成为这个城市出租车的主力车型。如今,先后换过4次车的刘有信已经开上了第二辆伊兰特,他说这种车开起来很舒适,自己开车时也会打开电台,收听相声和京剧节目。

在和记者聊天的间隙,刘有信哼起曲儿来。

——关于钱

盘绕在“份子钱”之上的生活:郊区司机、外地司机陷疲态

经过富康、夏利“争宠”的时代,北京出租车司机张雨如今开着一辆伊兰特。他说,十年前跑出租的纯收入在两三千元,“那时候钱比较值钱,比现在强”。

张雨是一名跑双班的司机。所谓双班,是相对单班而言的。单班为一人一车,双班为两名司机合开一辆车。张雨进一步解释,双班中有大小班之分,其中小班是指白班和夜班,大班则是指一人开一整天。他和自己十几年的好哥们搭班,每月每人各工作15天。

张雨说,如今双班司机的“份子钱”大概6400元左右,“份儿钱没有太大压力,但是不能有懈怠,稍有松懈就容易挣不到钱”。据他估计,每个月的收入中,油钱、份子钱和纯收入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如果不怎么开空调的话,一天还能省几十块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