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探访北京古寺道观:福祥寺变大杂院挤满私建房(2)

2015-06-13 01:34:58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循着老人的指引,记者看到了目前仅存的天王殿:大约三分之一的建筑已经被民房遮挡,飞檐斗拱之下,殿前的过道拥挤而杂乱。原本应该是大殿门口的地方不知何时安上两扇半人高的铁门,门已上锁,锈迹斑驳。

仰首而观,木质结构的大殿顶部有些下沉,裸露在外的大柱出现多处裂缝,窗户上的玻璃亦残缺不全,有的仅余破落窗框,斜上方则挂着一排电表和电箱。隔着缝隙向殿内张望,里面堆放着纸箱、柜子等杂物。唯有大殿顶部的彩画,虽积满尘土,但仍可依稀辨认出昔日艳丽色泽。

根据现有资料可知,改革开放后,北京仪表五厂把天王殿租下作为厂房,工厂搬走之时大殿还算完整,但就此荒废下来。指路的老人证实了以上说法,他比划着说,福祥寺曾占地极广,纵深从山门一直延续到后边的另一条胡同,“现在寺院前头挤满了私建房,连消防栓都没有。我们吃水没人管,管道也没人修”。

当记者好奇的追问旧时福祥寺的盛景之时,老人沉默了很久很久,才有些答非所问的说了一句:“这以前是个多好的地儿啊。”

纵议:利用合理古寺建酒店或可行 目前保护力度仍不够

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利用的议题,一直颇受各界关注,承载着独特文化内蕴的古寺庙也在此列。然而,在越来越多的古寺受到重视的同时,近年来一直有“600年古寺沦为大杂院”、“古寺变高级会所”等新闻见诸媒体报道,每次都能引发巨大的舆论关注。

但古寺等古建筑变为酒店就一定不好吗?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这些问题需要综合客观的进行分析:利用合理则可行,“酒店会对文物进行正常维护。如果全部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那么寺中要安放佛像等文物、调配驻寺人员及管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用于后期维护的资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多年致力于古建筑保护的学者姚远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古代寺庙不一定要恢复为宗教场所,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的法规进行修缮、界定其合理利用的范围的前提下,改为酒店的方法是可行的。

在维护与传承之外,古寺的安全恐怕更值得关注。2003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玉真宫主殿大火中被毁、独宗克古城失火……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案例殷鉴不远,导致灾难的原因不一而足。而造成古寺维护困难的问题,除了维护资金、安保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姚远表示,其中也有“产权”这一复杂问题。但他说,无论什么情况,一幢古建筑总该有产权单位,当由其履行保护义务,“修缮资金很难全部由政府文物专项资金提供,还是要根据文物保护法规规定:谁使用谁修缮。这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

“古代寺庙既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当地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维护好利用好可以焕发新姿。比如可以合理腾退、成为新的宗教场所;可以作为社区公共设施,被公益组织利用起来等等。”不过姚远最后也承认,“现在是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原标题:探访北京部分古寺道观:福祥寺变大杂院 挤满私建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