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在北京“战疫”中,散发着光芒的人们

4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现1例新冠核酸检测初筛阳性,这也开启了北京本轮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序幕。

4月23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初步流调结果显示,病毒已经隐秘传播了一周;4月25日起,北京市朝阳区对生活、工作在朝阳区的人员进行三轮核酸检测。4月26日起,北京市进一步扩大区域筛查范围,对东城、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经开区等11个区域人员开展三轮核酸检测。

4月26日,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街道钟鼓楼文化广场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

北京此轮疫情,来势汹汹,波及面广,而在这次疫情防控的报道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每个人的身上都闪着不一样的光。

责任的光:假日无休的社工和医护

5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医护人员穿戴防护服准备进入封控和管控区进行核酸采样。

5月2日,这一天是“五一”小长假,但是对于疫情防控来说,每一分秒都弥足珍贵,社区工作者和医护人员更是假日无休。在被划为封管控区的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医护人员一早就来到这里,准备为封管控区居民上门采集核酸;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穿戴好防护服,陪同医护人员一同前往;在小区入口的帐篷里,摆放着为居民准备的蔬菜包,等候着配送。

5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穿戴防护服准备进入封控和管控区配合进行核酸采样。

5月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医护人员在管控区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本轮疫情一开始,无数社工和医生就工作在疫情防控的一线,与病毒赛跑,为居民保供,在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责任的光芒。

志愿的光: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5月5日开始,朝阳区号召党员干部下沉防疫一线,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居家办公人员可就地转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

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疫情防控的队伍当中。

5月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一处核酸检测点,来自北京一家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志愿者、党员白一江(左)在为一位检测者登记身份信息。

他们中有党政机关的下沉干部,有国企、私企的员工,有退休的共产党员,还有尚未毕业的大学生。

在朝阳区建外街道北郎社区一处核酸采样点,我遇到了一群志愿者,她们来自同一家公司,既有团员,又有党员,其中有即将毕业准备参加工作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北郎社区一处核酸检测点,来自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志愿者张旭(左一)在为一位检测者登记身份信息(5月9日摄)。张旭出生于1998年,是一名共青团员,这是她第六次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北郎社区一处核酸检测点,“00”后志愿者陈祺曜(左)在协助检测者扫码登记(5月9日摄)。陈祺曜出生于2000年,即将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是一名党员,这是她第五次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信息录入、核酸检测登记等工作陈祺曜都做过,“几天下来,感觉医护人员很辛苦,希望大家互相理解配合,共克时艰。”

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北郎社区一处核酸检测点,来自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志愿者边萌(右)在协助一位检测者扫码登记(5月9日摄)。边萌出生于1999年,是一名预备党员,这是她第四次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工作。边萌说,“我是年轻人,是预备党员,要主动承担,出自己一份力。”

出生于1998年的团员张旭在为居民扫码登记;出生于1999年的预备党员边萌在引导居民排队;出生于2000年的大学生陈祺曜曾经跟随上楼入户登记居民信息。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眼睛里闪烁着无私奉献志愿的光。

温暖的光:巡诊的医生

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此轮疫情的重点区域之一,在被采取了临时管控措施的社区内,日常的求医用药需求成为居民的生活痛点之一。

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塔街道珠江紫台社区,来自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李富(右)在智慧家医巡诊点为居民看诊(5月22日摄)。

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塔街道珠江紫台社区,来自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张书义在智慧家医巡诊点为居民看诊(5月22日摄)。

为了解决被采取临时管控措施区域内居民的日常就医用药需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封管控医疗专班”,社区医生一早带着设备在管控区域内设立智慧家医巡诊点,居民不需要走出小区,就能完成日常就医开药。

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塔街道珠江紫台社区,来自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韩云(右)在智慧家医巡诊点为居民吴女士(中)看诊(5月22日摄)。

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塔街道珠江紫台社区,记者鞠焕宗(左)与同事准备进入管控社区采访(5月22日摄)。

我和同事穿上防护服,跟随医生为居民问诊开药,上门诊疗。排队看病就诊的有年轻的居民,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位居民吴女士向巡诊点医生问诊后,跟身边的家人说:“太好了,需要的几种药,这里都能直接开。”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那些在高温天气下,无数次核酸采样的医生和护士;那些在谈及自己的家人,就会默默流泪的流调队员;那些走街串巷为居民配送物资的快递员……每一个人身上的点点微光,汇聚成战胜疫情的光,这也是希望的光。

5月28日,在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东厅社区一处核酸采样点,额头上贴着降温贴的中方中医院医护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5月26日,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一处核酸采样点,来自北京市普仁医院的林雪在结束核酸采样工作后,摘下额头和脖子上的降温贴。

5月29日,市民在恢复营业的北京市朝阳区蓝色港湾购物中心购物休闲。

我相信,疫情终会散去,我们终将胜利。

疫情,让沉浸在冬残奥会报道余温中的我,突然转入疫情防控报道,意外总是来得令人猝不及防。

4月28日,我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横胡同管控区域内采访。凌晨,这里的社区工作人员收到辖区内一户居民确诊通知,从接到通知开始,社区工作人员开始逐户摸排、划定封管控区、搭建隔离区域、准备各项物资、组织核酸检测、环境安全消杀、为居民递送生活物资等工作,所有人一刻都没有休息,我见到采访联系人的时候,她15分钟内只顾上和我说了两句话。在确定采访拍摄计划后,她又急匆匆地一边接着电话、一边赶往开会和查勘临时搭建的核酸检测地点去了。

4月28日,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横胡同管控区域内的居民排队接受核酸检测。

4月28日,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横胡同管控区域内的居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领取自己购买的物资。

为了应对疫情,北京市划定了封控区、管控区以及防范区等疫情防控重点区域,部分区也划定了连片重点区域,并对公交、地铁和出租汽车运营进行了调整。为了保障疫情防控重点区域内市民的特殊出行需求,北京市交通委统筹组建了“市民就医保障应急车队”和“医护人员出行保障爱心车队”。

5月19日,“医护人员出行保障爱心车队”的一辆保障车在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外准备接送医护人员出行。

网约车司机胡洋师傅就是“医护人员出行保障爱心车队”中的一员。为了给医护人员上下班提供一些便利,他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将车辆准备好,等待医护人员下单。作为一名党员,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保障车队,他觉得在社会有需要的时候主动站出来,是他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5月19日,“医护人员出行保障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胡洋在工作中。

5月19日,“医护人员出行保障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胡洋在出车前对车辆进行消杀。

面对疫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他们是网约车司机、核酸检测员、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他们靠自己的贡献组成对抗疫情的基石。

疫情终会过去,安静的街道还会恢复喧嚣,久违的“烟火气”终会回来。

4月27日,我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报道核酸检测保障工作时,接到了流调电话。由于我在4月23日去过的一家餐厅出现了时空交集,我需要立刻进行居家隔离。接到电话后,我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但是当我回到家后,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的方式为我解读居家隔离相关政策,并且鼓励、安慰我,这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这些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用自己无私的付出,守护着我们的平安。我决心,在居家隔离解除后,要继续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报道。

我了解到,北京市海淀医院的护士刘杰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参与到区域核酸筛查工作中来,于是在护士节来临前,我提前与医院联系,连续三天早上5点40起床进行跟踪拍摄。

从胸外科病房到临时核酸检测点,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核酸检测,刘杰总是很早来到现场。5月10日早上6点30分,我和刘杰坐上了从医院开往西北旺镇一处临时核酸检测点的班车,她在车上告诉我,本来计划5月初和丈夫举行婚礼,但是由于疫情延期了,不过她的丈夫很支持她参与核酸检测工作,为北京的疫情防控做出自己的贡献。

到达临时核酸检测点后,刘杰和她的同事们简单吃了口早餐,就忙碌起来……我用图片和视频记录下刘杰的日常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想让大家了解到,为我们进行核酸采样的工作人员,往往是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的,请大家对他们多一点理解。

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的一处核酸检测采样点,刘杰(右)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5月10日摄)。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首师大社区的残疾人志愿者马尔东,是我采访的另外一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马尔东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很弱并且对光线的变化很敏感,但是她从2020年以来,就参与了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现在的马尔东手拿放大镜,进行疫情防控相关的信息统计工作。在采访过程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马尔东多次和我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区的居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力量和温暖,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来。

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首师大社区居委会,马尔东手握放大镜进行疫情防控信息统计工作(5月13日摄)。

除了人物报道,疫情防控的动态报道也是采访重点,我第一时间探访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三才堂水清木华园小区、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天兆家园社区等封控、管控区域,希望能让市民及时了解到疫情动态。我还进入商超拍摄生活物资供应保障情况,让市民了解到物资保障是充足的。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天兆家园社区,医护人员(左一)为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5月14日摄)。

疫情防控报道中,科技助力疫情防控也是报道当中的重点,我于5月12日来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的气膜核酸实验室进行拍摄,经过采访了解到,这里的实验室每日可进行10万管核酸样本检测,我被疫情防控中的科技力量所震撼,被“中国速度”所感动!

5月12日拍摄的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的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

5月12日,任超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的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采访。

北京此轮疫情持续一个多月后,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城核酸检测、每日新闻发布会、保障市民“菜篮子”……对于经历过多次“战疫”报道的我和北京分社同事们,这一系列应对措施已很熟悉。然而,对比前年北京应对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此次迎战奥密克戎,我感觉首都更从容了。在“动态清零”的路上,这座城市展现出了它应有的韧性。

5月23日拍摄的东城区东方广场商场入口。此前东方广场发生聚集性疫情,东方广场所有区域划为封控区。

此轮疫情发生初期,朝阳区的不少街道社区陆续被封(管)控,此时社会各界最关注的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就医等保障问题。我和同事走访了一些地方,发现商超供应、快递配送相对正常,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指挥,联动蔬菜进货商、商品零售商及时补货囤货。同时居委会这样的群众自治组织也在发挥关键作用。在和平村一社区,居委会主动对接临时管控区里的商超,在符合防疫要求的前提下,把蔬菜车直接开到居民楼下,供居民购买。这样一来,临时管控区内部有了“游击式”的蔬菜米面“交易市场”,居民可以买到新鲜食材,还减少了快递配送的时间,避免了和外界接触风险。

实际上,北京市商务局也组织了一些企业把蔬菜直通车开进临时管控区,但每个社区在人口、环境、消费能力、疫情风险程度上有所不同,自上而下的调配工作必定需要一个过程,此时居委会能在政府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作为、及时保障,这不失为疫情之下社会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

4月28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村一社区蔬菜直通车售卖点,居民(左二)在购买蔬菜。

是的,疫情下,城市的韧性体现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主体协同起来。我和同事们背着相机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不少商店暂停营业、服务场所不再开放,但为何城市的运转始终没有停止?

一家医院里的急诊依然在接收病人,因为医院制定了一套分诊流程,让即使没有核酸阴性证明的危重病患也能得到抢救;一些地方的共享单车被系上了消毒液,因为运营方发现有的地方地铁公交停运,市民需要骑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一些宠物医院把门店改造成宠物的“隔离点”,因为当一些养宠居民需要被转运隔离时,需要专业人士来照料“毛孩子”;被称为城市“留白”的广场、绿地、观景步道等,也迅速成为居民下楼走几步就能抵达的核酸采样点……

5月2日,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外,救护车运送来一名患者,医护人员立刻上前测量体温。

5月18日,在朝阳区呼家楼地铁站外,一名男子在骑行前使用共享单车配备的洗手液给手消毒。

5月25日,兽医将宠物带离海淀区的一处管控社区。

5月11日清晨,客车搭载着来自不同医院的核酸采样人员和物资驶向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各个采样点。

风险当前,应急处置有底子。或大或小的举措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体”。于是,采访过程中,我学会了从这样的角度观察熟悉的北京城——韧性城市,疫情下,除了保障物质层面的调用,还有政府又快又严出击堵住风险、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减轻阻力、每一个普通市民积极配合,保证城市“动脉”依然畅通。

5月25日,海淀区一处管控社区的居民排队准备乘车前往集中隔离点。

新冠疫情发生两年多,病毒从一开始便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力,但愿此番疫情迅速消退,城市的韧性帮助她快一些自我修复、重现生机。

5月29日,市民走在北京三里屯路上。当日起,北京分区分级动态实施社会面防控措施。

清风拂过,吹动柳枝和长发,一位女士在北海旁的座椅上看书。我按下快门,把此刻记录。这是此轮疫情下的北京一瞥,似乎和我们想象的有所不同。其实,如果有机会在北京的街头走一走,就能感觉到,这个城市里,有防疫也有生活,有纪律也有人情味。

5月14日,北海公园内,一位女士在看书。

5月14日,街坊们在路边聊天。

5月14日,市民们在一家湖南菜馆门口购买刚出锅的臭豆腐。

5月11日清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酸采样队准备出发支援朝阳区。

5月7日早晨,大兴区亦庄镇泰河园一里核酸检测点,一束光透过窗户照在“大白”的身上。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