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题:从农业税到冬储大白菜:40年家国记忆中的“有到无”背后是“无到有”
新华社记者何雨欣、姜琳、张辛欣
打开时光机,多少旧事物渐行渐远,多少新事物扑面而来。
还记得怀揣10斤粮票的满足吗?
还记得收到平安电报的踏实吗?
还记得冬天弥漫的大白菜味道吗?
……
今与夕,家与国,变与革,共同的记忆符号,生动了变迁图景与时代篇章。
40年新旧更迭,见证着一个几十年走过一些国家上百年路程的国家,面对日新月异的改变,已更加从容自信。
家国记忆——粮票走进收藏馆,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有到无”背后是“无到有”
2018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团队,在迪拜实现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成功。此时,距他怀揣10斤粮票,赴北京确定人生追求,已过去半个多世纪。
如今,粮票早已走进收藏馆,袁隆平和团队研制并不断创新的杂交水稻也从中国走向世界,这背后是中国拥有牢牢端在手里的饭碗。
从粮票、布票,到“毕业分配”“招工指标”,再到“大锅饭”“福利分房”……这些曾刻入几代人生命记忆的关键词逐渐模糊,成为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真实写照。
安徽合肥市丁岗社区居民韩永继在为华府骏苑小学学生讲述粮票背后的故事。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