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解读天宫一号再入疑问:再入落区位于“航天器坟场”堪称完美)
新京报快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就此正式谢幕。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小火箭”工作室创始人邢强表示,此次天宫一号再入堪称“完美”,落区也正处于航天器扎堆坠入的太平洋“航天器坟场”区域。邢强计算预计,8吨左右的天宫一号,将产生1~1.5吨左右的残骸坠入大洋。
天宫一号残骸有没有可能坠落陆地?为什么要采取无控方式回归?就天宫一号再入的相关问题,航天专家向新京报记者进行了解读。
释疑1:天宫一号为何采取无控方式再入大气层?——已经与地面中断数据联系
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分为受控再入和无控再入两种方式。天宫一号采取了无控方式再入。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采取无控方式再入大气层的航天器,一般包括已经超过服役寿命,或发生故障失去控制的航天器,以及火箭发射过程中已经用完的各个子级。
根据载人航天办公室公布的信息,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这意味着,天宫一号与地面失去了数据联系。邢强解释,地面虽仍然可以对其进行监测,但无法上传数据进行姿态和轨道控制,也就无法使其受控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