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寿命是评价人口健康水平的重点指标。在我国,一直将期望寿命作为国家五年规划的考核指标之一,今年初,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岁,超过77.3岁;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岁。
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人均期望寿命又是多少?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首次超过82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80.8岁)。在全球,仅次于冰岛、日本、瑞士等13个国家和地区。
从2000年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57岁。寿命增长的背后,哪些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
北京市疾控中心负责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的测算工作,中心业务办副主任于建平告诉记者,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中老年人死亡率的下降。与此相对,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占北京地区全部死因的72.3%,已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慢性病控制是提高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这意味着,不管在老年人医养结合,还是在控烟、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卫生系统都要作出大量工作。
■焦点
北京如何实现期望寿命83.4岁?
北京市最新出台的《“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北京人均期望寿命要超过83.4岁。
如何顺利“长出”1.37岁?近日,记者采访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他介绍了北京市公共卫生系统近年来在防控慢病、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及接下来将迎接的挑战。
【举措1控烟】
将实施戒烟门诊分级管理
2015年6月1日,北京出台史上最严“控烟令”,明确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
两年来,控烟工作取得成效,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控烟一年半,北京烟民从420万减少到400万,而从2015年6月到今年8月底,共有21.7万户次单位被监督检查,4722人因违法吸烟受到处罚,各类场所控烟总体合格率,由一开始的77%提高到93%左右。合格率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医疗机构(97.7%)、学校(96.4%)、宾馆(95.7%),餐饮单位仍是最低(64.7%)